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生四班(图)

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生四班(图)

班级简介:北医三院研四班是由来自不同年级的放射科、超声科、中心实验室、流行病学和检验科等多学科研究生组成的纵向班级。自成立以来,研四班以科研课题为核心,以社区医疗现状调研和社区人口疾病防控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自2006年以来,研四班先后开展了“关注社区、服务健康”社区医疗主题实践活动;前往秦皇岛市中心医院下属的社区医院进行了深入的社会调研活动;与北大医学部校医院合作建立了医学部社区几千户家庭的健康档案数据库,并据此开展了以“脑卒中”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工作,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一伫“4”字形状的挺拔山峰,一片蔚蓝色的深邃海洋,一叶迎风满涨的风帆,一个身背行囊的旅行者——班长徐晓娟说,这新颖独特的班徽象征着研四班的成员们结束了本科阶段在知识海洋的遨游,从五湖四海跋涉而来,聚集在科学高峰的山脚下,携手开始了攀向科学真理峰顶的旅程。

不同而和,温情集体

这是北大一个特殊的班集体。班级成员年级不同,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50岁;班级成员专业分散,涵盖了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等诸多学科领域。尽管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但为了共同的梦想,他们一同穿起了素白的大褂,相聚在医学的天地里。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带着好奇的心态,想尽办法让受访者说说这样一个年龄专业都存在极大差异的集体中“必然”会发生的磨擦。出乎意料的是,“研四班的同学从来没有发生过摩擦”,班长徐晓娟笑着说。

当然,团支书和清源也坦言,在这样一个纵向班的建设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大家没有统一的时间;研究生要求更大的私密生活空间,集体观念相对淡薄;加之研四班成员钻研的学科方向迥异,时间表更是难以统一。党支书李楠说:“因此在我们班,彼此间的配合显得格外重要。当一个同学要忙着写论文,而另一个同学那段时间又刚好比较空闲的话,就会主动接手科研工作,让别人能集中精力写好论文。”

尽管彼此之间的差异给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造成了诸多不便,但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差异也可以转化为优势。班级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音符,当这许许多多的音符以合理的结构加以组合时,美妙动人的音乐就诞生了。在多学科背景的班级里,大家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充分显示了这个特殊班集体的科研优势。在进行脑卒中课题研究的那段时间里,研四班每月都会举办“神经沙龙”或“读书报告会”,来自不同科室的班级成员互相交流心得,激烈碰撞思想,不知不觉中彼此的心灵近了一步,距离科学的峰顶也近了一步。

为了促进交流,研四班还专门设置了班级博客。这里是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喜悲的天地。每逢元旦节、中秋节,台上优美的歌舞和网上满堂的喝彩便相映成趣,渲染了浓浓的喜庆气氛,也慢慢让每一个在专业、年纪、性格上“不同”的成员的心“和”在了一起。

除了学术交流和多彩的集体活动,更让每一个成员感动的是这个集体处处充溢着温情与互助。班长徐晓娟向我们介绍了班里的“心理观察员”:由于医学研究生研究任务繁重,临床工作压力极大,因此班级特意设置了心理观察员,负责及时了解压力过大同学的心理情况,然后与老师同学们一道真诚关怀和耐心劝导,帮助这些同学走出心灵的阴霾。此外,研四班由来自不同年级的成员组成,“老带生”、“大助小”,也已然成为班级的一个传统。一位已经离开研四班的同学回忆,“我是一名临床型研究生,入学伊始就开始在临床一线工作,同班的师姐上班时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临床操作要领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接待病人,如何高质量地完成临床检查工作,这些经验令我受益匪浅,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进步。研二时我开始独立工作,上班时也是经常和师弟师妹们交流工作经验技巧,尽量给他们创造临床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增进了解、共同进步。”这就是研四班的传统:师兄师姐们曾经给出的无私帮助,激励着一批批后来者自觉传递研四班的爱与温暖。

班长徐晓娟说,研四班是热情的;党支书李楠说,研四班是真诚的。应该说,组成这个集体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同”的创造和用不完的激情;但当每一个人都以赤子之心真诚相待时,就最好地诠释了一个集体“和”的智慧。

另辟蹊径,科研立班

“另辟蹊径,科研立班”是班主任韩鸿宾老师提出的建班理念。他认为,传统的纵向班管理模式不尽完善,尤其是在临床医院中进行学习和科研的研究生群体,因为专业分布分散、学习进度不一,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缺乏充分交流,更容易导致学生思想动态难以把握、班级建设流于形式。同时,由于医学研究生的研究和工作具有明确的社会服务性,但研究生从事的课题研究中绝大部分是非常专业和实验室化的内容,学生们往往容易在学习期间忽略了对服务社会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党支书李楠说:“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科研活动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都参与其中。考虑到让大家都腾出时间和精力非常不容易,所以活动设计一定要有实际意义,既要能服务社会,又要能对提升大家的科研素质有所帮助。”因此,具有社会服务特征的科研活动,这个让人正襟危坐的话题,成为了研四班的活动核心。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集体科研成了研四班的立班之本,也成了同学们的生活重心。记者在研四班提交的一份事迹概述中看到,社区医疗是国家这两年高度重视的工作,也一直是研四班关注的焦点。开展医学部社区医院实践调查、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以“脑卒中”为重点的多学科协同研究……这些书本上的陌生名词,已经成为了同学们生活的一部分。

2006年伊始,研四班就开展了以“关注社区,服务健康”为主题的社区医疗实践调研活动。2007年,同学们奔赴秦皇岛进行社会调研。团支书和清源向记者介绍,“秦皇岛的社区医疗在人才培养、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与北京有很大的差距。在这些现实面前,我们也很困惑,我们知道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微小之力去一点点地改善。比如,我们就把北京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人群疾病资料数据库和社区医院管理模式带到了秦皇岛,给他们提供了工作参考。”在医学部,学生课外调研活动多以院系或年级为单位,而研四班则是以班级为单位独立完成了一系列的学术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且以社区医疗为切入点,将书本所学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创新实践也得到医学部领导的高度赞扬。

研四班还响应国家号召,与医学部校医院合作建立了医学部社区几千户家庭的健康档案,实现了对社区每一户、每个人的健康资料的统一管理。班长徐晓娟自豪地说:“这也是我们班参与完成的社会服务性最强的一次任务。”

以具有高度社会服务性的科研活动带动班级建设,是班主任和同学们共同探索出的新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模式。为此,韩鸿宾老师还专门撰写了《以科研课题为核心的医学类研究生纵向班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一文,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入研讨。团支书和清源认为,“这是研四班的创造,既能提高成员自身的科研水平,又能实现服务社会的意愿,我们也希望能把这种模式推广出去。”

心忧天下,大爱无声

研四班的每一个成员以为人的热情真诚,为学的严谨求索构筑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家”。在韩鸿宾老师心中,这个班集体最让他欣慰的在于同学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所谓医者仁心,一个医生最高的价值,就在于悬壶济世。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震惊了世界。在灾区人民挣扎于残垣碎瓦中时,一种医者仁心的强大力量在研四班同学们的心中激荡着,几乎每一个同学都萌生了要到灾区一线提供医疗援助的想法。医学部成立了医疗队,成员多是经验丰富的一线骨干教师,“老师去救灾了,同学们就顶上老师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让老师们能安心地在灾区救援,这也是我们能尽的一点力量”。于是,捐款捐物,资助孤儿,志愿献血,研四班的同学们在后方积极行动起来,以自己的特有方式阐释了一个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汶川地震的悲痛之后,中国又迎来了鸟巢上空绚烂的奥运焰火。无论悲喜,研四班总是将自己的人生选择与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在奉献奥运的舞台上,医院志愿者、城市志愿者又成了研四班同学扮演的新角色。当谈及做志愿者与做科研有何不同时,班上一位同学颇有感触:“做医院志愿者让我很有成就感,这是对我多年学习的一种心灵上的鼓舞,让我觉得自己学的东西对这个社会是有用的。”

“练回春妙手,医尽天缘。情系悬壶尘世济,心忧天下众生寒。”自成立以来,研四班求索科学真理,更关心社会民生,完美展现了一个医者集体的大爱无疆。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道,“当你们离开研四班的时候,你们最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场的好几个同学都回答不上来。最后,班长徐晓娟说:“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也舍不得离开这个集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生四班’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只是一个集体的称号;但对于‘研四班人’来说,这却是一个温馨的‘家’,是一股催人求索的力量,是一阵激励我们敢为人先的鼓点,是一种可以永远传承的精神。”

(来源: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