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糖尿病管理培训启动 以社区为主战场

《健康报》:糖尿病管理培训启动 以社区为主战场

        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健康报社共同举办,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予以支持的社区医生糖尿病管理培训项目近日启动。该项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与实践活动,不断促进社区医生对糖尿病的认知,提高社区医生进行血糖监测和管理的能力;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IDF(国际糖尿病联盟)血糖监测指南和哈佛大学糖尿病管理血糖监测课程,3年内在20个城市培训千名社区医务人员。来自卫生部有关司局、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和各大医院的糖尿病医学专家、护理工作者,出席了项目启动会,并发表了见解。

  在社区筑起糖尿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健康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硕:

  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对糖尿病的认知和管理技能,有助于在社区筑起糖尿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开展社区医生糖尿病管理培训项目是基于4个原因。第一,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才能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患者在家中进行的血糖自我监测,是调整治疗和实现血糖达标的基础。第二,糖尿病发病人数激增。目前,全球约有2.85亿人患糖尿病,我国糖尿病人群也在迅猛增加并导致大医院不堪重负。糖尿病防治的主力军是社区医生,但在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糖尿病诊治还不够规范。社区医务人员迫切需要接受相关培训。第三,有哈佛大学糖尿病管理血糖监测课程可以借鉴。这是在全球防治糖尿病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监测方法,通过监测掌握病人的膳食选择和运动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对患者进行有效管理。第四,我们有比较完善的社区培训网络,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专家的倾情参与。

  在过去几年里,健康报在国内作为卫生界最具权威性的行业报,开展了“情暖社区·健康大讲堂活动”,该项目被列为卫生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的“卫生科技进社区”项目。有40多位专家跟我们走进28个城市,面对面培训了5000多位社区医生。相信此次社区糖尿病管理培训项目也能让广大社区医务人员受益良多。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

  社区医生糖尿病管理培训项目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这个培训项目重在糖尿病管理而不是仅限于治疗,值得称道。因为如果只是治疗,它反映的是医生单方面的积极性,而管理则涉及医患两方面积极性,直接目标是社区医生,通过社区医生提高管理认知能力,最终管好病人,管好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病。

  第二个关键点: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病,特点是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管理。这种终身管理不可能都放在大医院,平时还是要由社区医生管理,非常符合糖尿病的管理模式和需求。大方向来说也符合医改强基层、强基础、建机制的方向。

  第三个关键点,主办单位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健康报社,一个权威的学术机构再加上一个权威的媒体,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 

  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刘登峰: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将卫生科技推广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这次启动的社区医生糖尿病管理培训项目是在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开展的,也是卫生科技进社区项目下的一个新的活动,不仅是对卫生科技进社区项目有力的推动,而且对完成医改相关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卫生科技对社区的支撑作用。2007年卫生部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协启动了卫生科技进社区项目,几年来在北京、河北、广东、广西、四川、宁夏等8个省(区、市),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及惠及百姓健康的知识普及活动,收到良好社会效果。健康报社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启动了“情暖社区·健康大讲堂”活动,深受当地好评,同时在健康报上开辟了社区大讲堂专版,传播健康理念,介绍最新科技成果。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卫生进社区项目在认真总结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活动的要求,即紧密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和实用技术推广活动,形式上努力开拓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不断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医疗卫生科技方面的知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

  我们在前年携手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做了一个随机分组的临床实验,目的是探讨给社区医生介绍糖尿病指南对他们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我们把社区医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上课,把糖尿病指南从头到尾讲一遍,提炼要点,进行讨论;另一组不讲解指南,但同样观察他们管理的糖尿病患者。通过评价一年后社区医生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发现,学习过指南的社区医生管理的病人和没有学习过指南的医生管理的病人在糖尿病的控制水平上大致相同。这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临床医生仅有知识的提高但是没有将知识落实到行动上,是提高不了对疾病的控制水平的。

  这个糖尿病管理项目的主要特点是社区医生和病人互动。不仅教给社区医生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理论,而且要教给社区医生如何根据病人的血糖监测结果来调整治疗方案。教给社区医生具体的技能,并转换成行动,落实到病人血糖监测。此项目得到卫生部的大力支持,我们也非常有信心把这个项目做好。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作为我国在糖尿病领域的权威学术机构,和政府的关系定位非常明确:首先给政府当好参谋,第二给政府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第三是为政府在糖尿病防治上做实事。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区和基层医院糖尿病管理,分会今年更新《中国糖尿病指南》后,还要编制社区和基层版的糖尿病指南。学会主要委员所在的医院现在已经开始糖尿病标准治疗和管理模式的研究。通过这些模式在大医院进行验证,找出一些简单但行之有效的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糖尿病早期诊断及糖尿病标准化治疗的方案,通过大医院向社区和基层医院辐射。

  血糖监测是社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菊明教授:

  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糖尿病控制靠血糖,血糖监测是关键。

  2型糖尿病人餐后高血糖和餐后血糖波动两者联系最紧密,餐后高血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欧洲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餐后血糖增高与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有关。自我血糖监测可以帮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改变病人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养成病人健康的行为模式,对病人的治疗也能通过监测加以调整和优化。

  另外,社区医生和病人的沟通可以通过血糖监测来实现:病人拿血糖监测结果到医生这里来,医生给他指导。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郭晓蕙教授: 

  目前,医生对于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数据的采纳是不够的。由于自我血糖监测的价值没有受到重视,不能应用到治疗中,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积极性不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结构性的自我监测和自我血糖监测的结果模式分析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频率、正确的环境下,进行特定类型的监测,就是结构性监测。只有患者和临床医生达成共识,才能进行下一步模式分析。模式分析是一种系统性方法,能发现大多数的问题而减少疏漏和误诊。

  要掌握结构式血糖监测,医生要首先参加培训,之后要介绍患者加入到这个项目中,用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的数值和患者共同讨论,再一次制定目标,指导患者使用血糖管理工具。患者有了管理工具后与医生再次讨论,共同探讨治疗目标,确定下一步行动,使参与培训的医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治疗质量。  

  观点点击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向东:

  经过近4年标准化建设,目前北京市社区卫生门急诊量从2006年的700多万人次到现在的近3000万人次,占全市门急诊量的1/4,今年继续增长,公共卫生提供量大幅提高。这个项目启动以后将对社区糖尿病管理慢病管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解放军306医院内分泌科许樟荣教授:

  开展社区医生糖尿病管理培训非常重要。我曾参加了一起医疗纠纷鉴定,一个21岁男孩,患肺炎到社区医院就诊,持续高烧不退转到另一家大医院,7时进去的,用抗生素治疗, 11时多检查结果出来了,血糖高达20多(正常不超过6.1)。结果,12时病人呼吸骤停死亡。如果社区医生意识到这个病人有可能是血糖的问题,只要查了血糖就不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赵芳:

  我们科有两个病人,一个37岁男性,患糖尿病6年,没有任何监测,就诊时已出现糖尿病坏疽,他后来的生活质量很差。如果他在社区能够随机测一下血糖,提示他及时就医,就不会耽误到这种程度。还有一个病人幼年就患了1型糖尿病。前一阵子,这个病人突然暴饮暴食,最后病重住进我科。加强血糖监测与管理就能及时发现上述病人的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沈犁:

  这个项目把血糖监测作为社区培训的切入项目是很到位的。这当中配合了相应的饮食、运动管理等理念推广。许多医生也都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只是不知道怎样运用,需要更多的培训和实践。 

  参加此次社区医生糖尿病管理培训项目启动会的还有下列领导和专家: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王锦倩调研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吕肖锋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王立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杨金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洪旭教授、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陈莉明教授等。
  (来源:健康报 记者:王玲玲)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