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人·追思】徐诵明:呕心沥血为医学教育

编者按

2020年10月20日,是我国教育家和病理学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中国病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徐诵明先生诞辰130周年。

北大医学师生代表在北医校园的徐诵明铜像前,追忆其光辉、灿烂而又坎坷的一生,纪念其130周年诞辰。

徐诵明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创建中国病理学科、历任5所大学校长、主持规划全国医药院校建设……在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史上,“徐诵明”这一页值得后人一读再读。

北医人·追思栏目,追寻大师思想,仰望大师人格,以传承精神、继续前进。

徐诵明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

爱国青年 怀抱科学救国之志东渡东瀛

徐诵明

徐诵明,著名爱国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的先驱,中国病理学科的奠基人。尽管有着这样的杰出贡献,但他与同时代且同是浙江人的鲁迅、秋瑾、蔡元培等相比,并不太为人所知。

徐诵明出生于1890年,5岁入读私塾,13岁考中秀才,其聪敏令乡邻交口称赞。

1904年,少年徐诵明考入浙江高等学堂预科(浙江大学前身),他的同学中有邵飘萍(革命烈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陈布雷(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等后来红极一时的著名人物。

此时的中国内外交困,各种变革风起云涌。如何救国成为许多爱国青年的思考。受此影响,徐诵明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不顾父母反对,漂洋过海,赴日本求学。在东京,他与早先因维新运动而流亡日本的章太炎结识,加入同盟会。

徐诵明(左一)与郭沫若等人在日本

日本第一高等学堂预科毕业后,徐诵明考入岗山第六高等学校。1911年,国内爆发了武昌起义,徐诵明毅然放弃学业,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在上海加入陆军卫生部,担任革命军上尉连长。

1912年春天,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面对国内政局变化,徐诵明重返日本继续学业。两年后,考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开始他的医学生涯。1918年毕业后,因老师极力挽留,他留在日本从事病理学研究一年。

其间,他与郭沫若、夏禹鼎等人成立“夏社”,积极声援国内革命运动。

在中国创建病理学科 用中文讲授西方医学

1919年前后的中国,西学东渐,民主、科学思潮涌动。

这一年,徐诵明学成归国,任教于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这是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学校。

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的病理学是空白,徐诵明将病理学引入中国,创建了病理学科,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位病理学教授。那时中国没有中文的病理学教材,徐诵明将日本病理学家木村哲二的《病理学》上下册翻译成中文,并为病理学审定了中文名词。很多教会学校用英文授课,而徐诵明坚持用中文讲课,使用中文医学名词。

在学术上,徐诵明不受当时各国学派的局限,尽量融会英、法、美、日诸派之长。他授课时也不局限于老教材,而是广泛引述英、日、德的医学文献,内容充实,教学卓有成效。

期间徐诵明还建立了中国自办的第一所病理学研究室,担任主任。为了积累尸体标本,供教学之用,他顶住压力,冲破历朝历代忌讳尸体开肠破肚的封建思想,推进尸体解剖,为国内医学做出跨时代的贡献。

推进中国医学教育 任三所医科大学校长

1945年1月同济大学医学院一九四五级毕业合影

徐诵明对医学教育尤为重视,对中国医学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卓著。

1928年5月,徐诵明任教于京师大学校医科,8月,他带领京师大学校医科进入国立北平大学,并和河北大学医科组成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任院长。1929年,他创办了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前身)。

1930年,教育部聘请徐诵明为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了全国医学校院六年制教学规划。他首先在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实施七年制的教学。他在《教育通讯》上发表题为“医学院”的文章,指出当前中国医学条件较差、人民健康水平较低、从医人员匮乏的现状,向人们介绍医学院各个专业的设置,向当时全国设立医学院的各个高等院校,普及和强化公众对医学院的认识,鼓励学生报考医学。他认为,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种种困难,“若不及早挽救”,将“影响抗战前途”,从而导致“国族危机”。

此外,徐诵明还对中国早期法医工作者提出了希望:“只要诸君努力,将来希望很大,出路极广”。中国法医学奠基人林几是徐诵明早期的学生之一。

除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之外,徐诵明还担任过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沈阳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前身)院长,积极推进医学事业发展。

1943年5月,徐诵明出任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理事,并于次年任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当时同济大学为了躲避战乱,已从上海迁至云南,再迁四川李庄。抗战中李庄的条件十分艰苦:“一无电灯,二无书店,三无影剧院”,而且当时物价飞涨,学校面临严峻的经济困难。在徐诵明坚持勤俭办校的理念下,同济大学度过难关,并扩大了规模。徐诵明注意民主办学,广延人才,改变了同济大学历来只聘留德人员的旧规,开始聘请薛愚等留英留美人员任教,并派出妇产科胡志远教授到美国留学。由他兼任过院长的医学院先后建立起生理馆、解剖馆等,还建设了国内第一所正规化的医事检验学校——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医学院的教学科研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946年6月25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徐诵明调往东北接收南满医科大学。该校被国民政府接收后,改名为沈阳医学院,也就是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徐诵明任沈阳医学院院长兼病理学教授。

1948年,在全国解放前夕,徐诵明拒绝国民党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提出让其出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建议,辗转到达上海,迎接解放,并与1949年9月受聘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任病理学教授。

作为病理学教授,徐诵明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他当时的助教和学生洪式闾、林振纲、李漪、许荫棠、林几、潘世晟等,日后都成为中国卓越的病理学家、法医学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徐诵明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为医药院校的建设发展呕心沥血。1949年8月9日,徐诵明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政协委员。1950年2月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教育处处长兼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并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一级教授。在此期间,他总结了解放区的医学教育和苏联医学教育的经验,规划了全国医药院校建设发展、招生规模。在创办高等医学教育三年制的专科制度、建立医校中专教育制度和组织建立在职干部进修教育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使新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系。在教学计划、院系设置、学制规定、经费调拨、师资培养等方面,制定了统一的原则和要求。

正直做人不媚强权 尊知识重学术民主办学

徐诵明(前排右八)和一同迁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师生在陕合影

徐诵明不但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忠诚的民主战士和爱国主义者。爱国开明、公正厚道,尊重教师学术自由是他一贯的治校原则。徐诵明任校长时,学校充满着民主、自由的气息。

1932年至1937年,徐诵明任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进逼北平。国难当头,为保护师生和教育资源,国内多所大学纷纷内迁。其中包括由京津地区6所大学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1937年1月,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安临时大学,徐诵明任西安临时大学校委会委员,主持校政(临时大学不设校长)。随着战事推进,西安临时大学再迁汉中,1938年5月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合大学

西北联合大学师生的爱国进步倾向,使国民党教育当局深为不安。1939年,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一面派特务带枪住校监视,另一面密令徐诵明解聘西北联大曹靖华、韩幽桐、沈志远、章友江等10余位进步教授。徐诵明坚决不执行,并和40余位教授一起愤然辞职。

低调做人荣辱不惊 毕生为国尽心尽力

徐诵明教授百岁寿辰

徐诵明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忠诚的民主战士和爱国主义者。历史沉浮,人生跌宕,见证了徐诵明胸怀坦荡、追求真理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徐诵明为新中国卫生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8年,徐诵明被错划成右派,撤职降薪。粉碎“四人帮”后,徐诵明终获平反。1978年,被推选为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他不顾88岁高龄,积极地参加全国政协的各种工作,参政议政。1985年,徐诵明出席了西北大学北京校友会的成立大会并担任名誉会长。1989年,担任了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

1989年10月20日,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共同为徐诵明举办了百岁庆祝活动。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庆祝大会上致词,赞扬他:“一生爱国,治学严谨、知人善任、宽厚待人、作风正派、兢兢业业办教育,受到了教育界、医学界的尊重和拥戴。在医学教育上,徐老可谓是用中文讲授西学的先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赞扬徐老并挥毫题词“全心办教育,桃李满天下。”

在百岁寿辰前夕,这位饱经风雨的杰出教育家,经卫生部长陈敏章和中华医学会会长白希清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纪念徐诵明诞辰120周年纪念仪式上,曾任北医校长兼党委书记、北大党委书记的王德炳教授代表5所大学发表讲话,高度评价徐诵明校长是“大学校长的典范”:

在整整的一个多世纪中,徐诵明走过了历史的波澜壮阔,也经过了凄风苦雨,从绚烂归于自然。他的一生可谓是光辉、坎坷而又灿烂的一生。他豁达的心胸、坦荡的爱国情怀、严谨的治学风范,使这变幻的百年风云最终沉淀为先贤传喻后世的丰厚遗产,供后世学人永久铭记。他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中国的教育史上。



(文 / 宣传部付东红   图片来源自“北医青言微语”公众号、历史文献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