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使命】屠呦呦:临危受命 造福人类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只有把初心和使命刻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才能矢志不渝,砥砺奋进,书写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初心·使命”专题推出北大医学人的初心故事。历经百余年,数代北医人,为了人类健康福祉和医学教育发展不懈奋斗。

  与共和国同成长,与北大医学共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北大医学人赓续初心,聚力行远。

20191018085612894024.jpg

  “共和国勋章”、“最美奋斗者”

  “改革先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以来

  屠呦呦的名字频频出现于媒体

  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也渐渐为更多人熟知

  然而,过去的60多年里

  她一直埋头中医药研究

  为了人类健康最大福祉

  190次实验,190次失败

  190次从头再来

  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20191018085651747155.jpg

20191018085701555230.jpg

  习近平总书记向屠呦呦颁授共和国勋章

20191018085726710353.jpg

  习近平总书记向屠呦呦颁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 ~~

  当地时间12月10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中国科学家、北大校友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和证书,祝贺的掌声久久回荡在会场中。

20191018085750033478.jpg

  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诺贝尔医学奖

  诺奖委员会在致屠呦呦的颁奖词中写道:“青蒿素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的生命。”这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这令北大人欢欣鼓舞。记者专访哲学系科技哲学教研室周程教授时了解到,作为一名科技史学者,周程长期关注诺奖以及中国有望冲击诺奖的相关资料,屠呦呦及青蒿素恰恰是他一直关注的。经过周程的介绍,我们得以走进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

0dadafeb59c84e0db2a23c140d56c4dd.jpg

  屠呦呦获诺奖后在家中留影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鹿鸣》描写了鹿儿呦呦鸣叫,啃食原野上的蒿草的场景,屠呦呦的名字正出于此。也许当时不会有人想到,后来,她的一生竟真的与一种神奇的小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在大部分人眼中,年少时的她文静、低调,也许并不起眼。

20191018085914636669.jpg

  幼年屠呦呦与母亲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2月11日首发的书籍《屠呦呦传》中,我们得以了解屠呦呦考取北大时的心情:1951年夏末,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她毅然选择了药学系生药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自此正式踏上了药学研究的道路。从北京医学院毕业之后,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在这里,她参加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是其中翘楚;后来在中医研究院,她更加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20191018085935179785.jpg

  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与老师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

  彼时正是1960年代初期,世界不少地区出现恶性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药——氯喹产生抗药性的问题。众所周知,疟疾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越南战争的升级,也使得疟疾成为越南土地上健康问题的重大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1967年5月23日,中国“523”任务启动,重点研究解决抗药性疟疾的治疗药物、抗药性疟疾的长效预防药及驱蚊剂等3个问题。1969年1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接受“523”任务,研究抗疟中药。当时在研究所中担任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组长。周程介绍说,小组成员还包括同为北大校友的于亚纲。

  屠呦呦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引用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的一句话:“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而屠呦呦的“机会”,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次“临危受命”。

  深入宝库采明珠

20191018090009399836.jpg

  屠呦呦在实验室

  中药青蒿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沿用历史,然而,从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异常艰辛。

  接受任务后,屠呦呦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防疟抗疟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这其中也包括青蒿。然而,青蒿的抗疟表现并不好,一度被研究者们排除,研究陷入停滞。

  屠呦呦再次认真翻阅了相关古代文献。她发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青蒿入药需通过“绞汁”,而非传统水煎。这是否意味着青蒿素提取过程需避免高温?

20191018090042718975.jpg

  屠呦呦查阅文献

  屠呦呦重新将目光锁定于青蒿。她提出采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用这种方法分离获得的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本显示,其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然而,此时的他们距离临床上有效控制疟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测试青蒿药物毒性,屠呦呦带头志愿进行第一批人体试服,住进医院进行观察;为进行临床验证,屠呦呦等人奔赴海南,寻找患者……实践显示,青蒿的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对疟疾治疗是有效的。

  1972年11月,屠呦呦小组从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20191018090116046001.jpg

  1979年8月,中国外宣期刊《今日中国》英文版发文:“一种新型抗虐药物”,介绍青蒿素的研究

  “一个强调创新的社会应珍重首创、奖励首创。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后来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明推开了大门。”周程说。

  无私合作 有效转化

  青蒿素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其后来经过发展研究成为一种抗疟新药,中间还经历了一系列过程。周程告诉记者,在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明过程中,还有一批北大人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承担青蒿素的全合成任务,其中许杏祥毕业于北大化学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梁晓天等利用原青蒿素的12-位羟基经一系列反应,制成青蒿素-氧-乙酸-牛血清蛋白复合物,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放射免疫测定法,为进一步研究青蒿酯的代谢和临床研究做出了贡献,梁晓天曾任北大教授……

  30多年来,青蒿素类药物在全球得以广泛运用,为挽救人类生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作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性人物,也获得了应有的荣誉。

  北京时间12月7日晚8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在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进行了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191018090206402111.jpg

  屠呦呦在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进行演讲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我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屠呦呦说。

  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

  而荣膺诺奖

  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

  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百余年的诺贝尔奖

  褒奖的不仅是科学的海拔、学术的海拔

  还有精神的海拔

  是博爱和崇高

  是人性、人道、人文的觉悟与弘扬

  屠呦呦投身“523计划”的初衷

  不是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而是拯救饱受疟疾痛苦折磨患者的侠胆与柔肠

  从这个意义上看

  诺奖是对屠呦呦“厚道”人格的褒扬

  ~~ 以屠呦呦为榜样 师生一席谈 ~~

  无论身处如何动荡的社会大环境,无论面对怎样简陋的实验条件,无论经历多少次实验失败的打击,无论是否可以得到应有的荣誉与肯定,她都矢志不渝地做好自己的科研,不问名利为何物,实实在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北医人厚道、踏实、低调的作风和性格在她的身上熠熠发光。

  ——柯杨教授(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医学部原常务副主任)

  北大人要向屠呦呦学习,学习她的奉献精神,学术精神,以及责任担当。屠呦呦从青蒿素中提取有效成分治疗疟疾获得成功,提示我们,应该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挖掘与研究民族医学这个宝藏。这是我们原始创新的一条路径,很有可能获得突破性成果,更多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王德炳教授(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原北京医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屠呦呦39岁接受国家任务,勇挑重担,从中国古代医书中挖掘出青蒿治疟的线索,找到乙醚提取方法,获得纯品,确定疗效,挽救了千百万生命,85岁获诺奖。任何一项重大成就都是社会需求、个人努力和当时当地各项具体因素互相配合的产物。屠呦呦的宝贵品质,就在于“认真、钻研和坚持”。这种精神是当今社会所急需,也是我们每人可以经过努力而达到的。

  ——基础医学院韩济生院士

  医药卫生工作者应坚持心中有国家,处处以维护人民健康为职责,以创新、创新、再创新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身心投入工作,尽快从跟随向并行乃至于领跑的位置转换,为我国科技快速发展和世界文明做贡献!

  ——北大医院郭应禄院士

  屠呦呦的一生都在朝着一个医学梦想前进,这个梦想就是解决人类未决的医学难题。在这条漫长艰辛的道路上,开拓自己的科研领域,坚持形成原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第一重要的事——“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而科学家本人坚定的意志,执着的信念将支持我们越过一次次必须的失败,最后迎面而来的将是命运之神的璀璨笑颜。

  ——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

  回顾她整个的研究历程,充满艰辛与付出。在前辈的激励下,我们要更好地践行北医精神,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工作中脚踏实地,坚守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敢于创新又耐得住寂寞,意志坚定,经得起诱惑,受得了磨难,扛得起考验,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共同前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三医院陈亚红教授

  在传统医学被质疑的今天,屠老师的获奖给了中医一个发展的契机。有人争论这是中西医谁的胜利,我认为重要的是一种创新融合的思维。没有什么理所应得,我们看得见的是她的成功,看不见的是她“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科学无止境,愿每个付出的学者都能攻坚克难,体现自己的价值。

  ——苏叶(护理学专业本科生)

  屠呦呦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社会风气浮躁,科研人员追求“短平快”,作为医学生应当继承和发扬宝贵的北医精神,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而不懈奋斗。

  ——刘扬(天然药物学系研究生)



  (来源/北大校报、北医报  文字/年雪琦/武慧媛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