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征文】因为信仰,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王玉凤教授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热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以文字的形式总结回顾北大医学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联系,反映建党100周年来的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变化,激励师生员工坚定理想信念,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创建“双一流”工作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医学部开展以“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北医新闻网选登优秀征文,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

人物简介

王玉凤,女,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名誉主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担任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她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第一位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引进国内研究的专家。毕业后她又两度赴美国哈佛大学分别接受博士后和高级访问学者培训,并历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书记、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及儿童研究室主任。

王玉凤曾多次荣获北京大学共产党员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曾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起享受政府津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2009年荣获“首都健康卫士”,并被授予“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4年入选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特别关注医生”;2019年成为第七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国际大会突出贡献奖全球唯一获奖者;2020年获第四届国之名医盛典“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奖”。她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直接、间接地使国内数万儿童和家庭获益,为促进我国儿童精神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信仰筑牢初心——精神疾病的诊治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1947年,王玉凤出生于在河北一个中医世家,父辈行医经历对她的影响和熏陶使她选择了为患者祛病解忧的医疗行业。1970年,王玉凤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儿科医生。80年代初,随着儿童精神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的,王玉凤转入了这个新的领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渔邨教授;1988年于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位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1989至199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8至1999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又赴哈佛大学进修。

ADHD在我国也叫做多动症,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王玉凤非常同情这些患儿。这些孩子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都会一直给周围的人带来麻烦,他们会走神儿、磨蹭,东西搞得乱七八糟,做事情虎头蛇尾,在老师和家长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永远都是被“投诉”的对象;哪怕班里的坏事不是他们所为,老师和同学们也会第一个怀疑到他们;他们中有20%的人会影响学业,30%的人逆反心理严重;在戒毒所的青少年,相当一部分患有多动症。

王玉凤的一个小患儿在坚持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复诊时,孩子对王教授说,他们班的同学说他简直“从天屎变成了天使”。王玉凤对孩子们的善意也成了她诊疗的一种方式方法,孩子们都愿意跟她说话、告诉她秘密。这样,王玉凤也更容易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王玉凤说:“精神疾病的诊治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王玉凤总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首要任务,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这句话她总是挂在心上,几十年如一日。由于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极度匮乏,众多的患者期待得到专家的诊治。为了能保证更多的患者尽快得到最好的治疗,王玉凤看初诊孩子一般都需要40-50分钟,使得她的工作量增加了七、八倍。在王玉凤的眼里,病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来诊的孩子,都是她心尖上的肉、都是她的宝贝。家长的信任、孩子的喜爱,使得王玉凤每次出门诊时,候诊大厅里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前来求诊的患儿和家长。面对饱受疾病折磨的患儿和家长,无论自己多辛苦、多繁忙,王玉凤总是会给挂不上号的患者加号,为他们延长门诊时间,少则两三个小时,半天的门诊也经常延长至一整天,中间都顾不上休息。

在2006年2月的一次门诊中,因为正值寒假,患者多,特别是外地患儿多,王玉凤从早上8点一直坚持到下午4点,午饭也没有顾上吃,出现了头晕、恶心、血压升高等症状,但她硬是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顽强的意志坚持看完了最后一个病人,之后就晕倒在诊室。这样的情况对王玉凤是家常便饭,许多同事和学生曾试图劝她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但在她心中,考虑得更多的还是病人。

因为信仰,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守。王玉凤从孩子心目中的知心姐姐、知心阿姨变成知心奶奶,青丝到白发,从一名普通儿科医生到儿童精神科专家,从单纯医疗服务到医、教、研多重角色,她怀着对事业的执著和对患者的热情,用勤奋和智慧冲锋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成为我国儿童精神卫生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国际知名专家。

信仰决定了选择,王玉凤坚守初心,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知心人。

以坚守勇担使命——“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地道”

2008年9月,移居到山东省日照市安康家园的汶川地震震后儿童向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发来求援信,其中一些孩子受到强烈的精神应激出现了心理障碍,迫切需要心理救援。同事找到王玉凤,希望得到她的响应。如果接下这项工作,意味着她又要面对一方新领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王玉凤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地道”。这一做就坚持了十年!

王玉凤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重要的救援工作中,迅速组织了一个由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和研究生组成的心理救援团队;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同事们一起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检查和治疗干预方案,并亲自率队奔赴日照市。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王玉凤团队对安康家园500余名震后儿童全部进行了最仔细的精神状况检查,对其中40余名较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给予了药物或心理治疗。

2009年春节前夕,王玉凤担心安康家园的孩子们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会出现心理波动,她放弃了难得的和家人的团聚时间,再次组织团队奔赴日照市,为安康家园的孩子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陪伴孩子们共度难关。这个春节,安康家园内洋溢着孩子们愉快地笑声,王玉凤也感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社会使命。

截止2012年,王玉凤的团队已经完成了5年共计6次的心理状况评估和随访,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并一直追踪这些震后儿童的心理卫生发展状况。今年是王玉凤团队开展PTSD工作十一周年。王玉凤认为,这些孩子的恢复比唐山大地震遗留下的孤儿们要好得多。世界儿童精神及相关学科大会也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正面而肯定的评价。对此,王玉凤说,是“孩子们赶上了国家迅速发展的好时候。”

目前,这项追踪和研究尚未停止。王玉凤仍在为进一步的随访工作而筹划,希望能够为地震儿童提供定期心理评估及长期有效的医疗干预。对这些儿童的随访,也将大大促进人类了解自然灾害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为灾害后心理卫生干预提供循证学依据。

与祖国共成长 为患儿永护航

王玉凤在儿童精神健康领域的研究,首先被国人熟知的便是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王玉凤从医的初期,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我国的儿科虽然也有较大发展,但是主要聚焦于躯体疾病的诊疗和研究,对心理治疗重视不够。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恢复了高考和研究生考试,医学事业蓬勃地发展起来,王玉凤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事业上的“转型”。

王玉凤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在国内第一个引进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建立了国内儿童感觉统合功能评定的常模,并将这套先进的训练方法推广到全国各地八十多家医疗机构,开发了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平衡功能仪训练、社会生活技能训练、执行功能训练、父母培训技术、认知行为治疗等先进的治疗方法,使ADHD儿童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和帮助。

王玉凤的研究起始于轻微脑功能失调(MBD)的研究,此后拓宽到儿童学习与行为的矫正、儿童精神障碍的治疗。刚开始接触感觉统合训练理念的时候,王玉凤本人也有些持怀疑态度。她为此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项训练方法全方位考察了好久,才认定了这项技术的有效性,决心引入国内。幸运的是,王玉凤的研究课题通过了当时卫生部课题的筛选,申请到了卫生部的基金项目。

在儿童精神卫生学科形成之初,最重要的是发展有效的诊疗方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条件下,王玉凤借钱借房,引进了这套研究儿童感觉统合的训练方法,建立了国内儿童感觉统合功能评定的常模。“当时的教具都是凑起来的,有的是我们自己找材料制作的,有的是家长送来的。”王玉凤回忆说。虽然条件有限,但却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当时《北京晚报》的《健康快车》栏目对此进行了连续地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等相关栏目也对王玉凤的ADHD及感统训练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播出之后,我们的工作电话都接不过来了。不停地有家长打电话来询问治疗的情况。”

感觉统合是将各神经系统传导的不同感觉在脑干部份做组织统合,如此中枢神经的各部位才能整体工作,使个体能顺利地与环境接触,并感到满足。媒体的宣传让很多家长意识到孩子的有些小毛病,比如咬手指头、怕人触摸、笨手笨脚甚至胆小和爱哭,都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而这种症状通过正常的训练方法是可以得到纠正和改善的。王玉凤说,当时这种热烈的社会影响经久不衰,长达数年之久,来医院参加训练的孩子一度曾达到每日200余人。这种社会影响,对公众认识多动症、孤独症等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类疾病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

王玉凤认为,新技术应该最大程度地造福百姓,而不应该成为个人牟取私利的工具。她放弃申请专利,鼓励兄弟单位引进使用,将这套先进的训练方法推广到全国各地八十多家医疗机构。此后,王玉凤带领她的研究团队又先后承担了卫生部、教育部、科技部、北京市等20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开展了ADHD病因与发病机理的研究。并引进与深入探讨了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平衡仪训练、社会生活技能训练、执行功能训练、父母培训技术、认知行为治疗等先进的治疗方法,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中华医学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项。

同时,王玉凤深深意识到,要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光靠为数有限的儿童精神科医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联合综合医院、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力量。因此,她带领的儿童行为问题课题组几乎年年举办全国儿科医生和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班,多次聘请国际著名的儿童精神科专家来华授课,并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带给兄弟单位的同行们,培训班学员遍及全国各地及泛亚太地区,累计培训儿童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千余次。

王玉凤牵头发起了卫生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项目,并参与启动了“专注儿童青少年阳光之路”的大型科普公益活动,先后20次组织到中小学进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普查和宣教工作,与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儿童心理问题得到教育界的重视,为促进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中预防和干预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目标实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玉凤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目前这些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多个儿童心理卫生及相关岗位,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本领域的学术骨干,学术、或学科带头人,为我国心理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2019年9月22日,凝聚了王玉凤及团队多年心血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书在北京发布,发布会现场专家云集,众多患儿家长也慕名而来,这本书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当天,像对待新生命的诞生一样,王玉凤满含深情地说:“ADHD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医院、学校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我和我的团队仅是做了医者职责范围的事情,衷心希望每一位儿童都能够在科学引领下,快乐成长!”

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王玉凤从不谈论自己曾获得的那些光环,用慈爱和坚守为患儿奉献着一生。

(北大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