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征文】世纪丰碑 用一生写就“共产党员的样子”

​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传汉教授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热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以文字的形式总结回顾北大医学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联系,反映建党100周年来的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变化,激励师生员工坚定理想信念,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创建“双一流”工作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医学部开展以“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北医新闻网选登优秀征文,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

【引言】

在动荡艰苦的岁月里,他为解人民之疾苦,矢志学医,始终心怀坚定执着,仁心济世;在缔造新中国、捍卫新中国的艰苦斗争中,他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满腔热血奔赴抗美援朝一线,救治伤员保家卫国;在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上,他更是苦心孤诣,推动中国骨科发展,致力于医学教育,为国家早期对外医学交流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百岁高龄的他,孜孜不倦,每天伏案阅读笔耕不辍,关心国家建设、关心医学发展,成为一个时代的丰碑,成为万千党员心目中的行动楷模;在他106岁的人生路上,见证了党的发展壮大,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见证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他用一生写就“共产党员的样子”。

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骨科泰斗、著名骨科专家、医学教育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的建立者——冯传汉教授。

“为解人民疾苦而学医!”

1914年1月,冯传汉诞生在湖北汉口江岸区一位京汉铁路汉口江岸铁路医院普通医生的家中。在冯传汉的记忆中,儿时最好奇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看父亲怎样诊病、怎样做脓疡切开、怎样换药。父亲行医的品德风范、同胞的贫瘠苦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刻下烙印,成为他矢志学医的原始动力。

1932年,冯传汉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193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协和医学院。1940年,他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留任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

20世纪40年代,古老的华夏大地正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每个人的未来,就像一叶孤舟,无可凭依。年轻的冯传汉,刚刚毕业就面临失业。他工作的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关闭。历史风云际会中,他走进了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此,与这里结下了七十七载的世纪情缘。

在这里,年轻的冯传汉,完成住院医师轮转培训,成为中央医院首任外科住院总医师。在这里,他跟随外科肿瘤专家司徒展,做乳腺癌根治术;跟随泌尿外科专家谢元甫,做肾切除和膀胱镜检;跟随骨科泰斗孟继懋,做骨科手术……大量而严格的医学训练,让年轻的医生快速成长,展现出精湛的医疗水平。

日后回忆起年轻时的经历,冯传汉表示:在这里接受的严格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与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养成,让他受益终生。这也成为冯传汉一生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准则。他用扎实的医学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将“医道”二字,薪火相传,为医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决心将一生都交给党!”

1950年10月,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规模的扩大,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面向全国发出组织医疗队的通知。1951年3月7日,冯传汉任北京市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副队长、医务主任,奔赴炮火连天的战斗前线。冯传汉在长春十八陆军医院36队担任队长,改建管理野战医院、手术救治危重伤员、培养部队专科医生、建立功能锻炼室、全面促进伤员恢复……在救死扶伤的阵地上,无私奉献出自己的美好青春与一腔热血,挽救了无数志愿军战士的生命,有力地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成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那段如火如荼、充满了苦难与辉煌的烽火岁月,带给冯传汉深深的震撼,让他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伤员、为患者服务的信念,逐步深入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他不断坚持学习、提升自己,内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更加坚定。

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冯传汉于1956年正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入党申请书中,他郑重写下:“生活中的无数事实使我逐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在成长中体会着党的教育与培养。我决心将一生都交给党,献身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1961年,冯传汉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着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从此,他开始了一个崭新的人生历程。

此后,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社会动荡的十年浩劫,无论是在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还是离开工作岗位后,冯传汉始终信仰坚定、对党忠诚、永葆党员本色,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应该有的样子”。

“我希望能为中国骨科发展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1944年,冯传汉在外科主任孟继懋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和医院外科骨科组,并任骨科组组长。1949 年8月,他赴英国Robert Jones骨科医院进修骨科,并到Derby郡医院学习手外科。当他听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后,激动地热泪盈眶,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让他更加充满干劲。

1950年5月,由北平中和医院申请,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批准,卫生部全面接管医院,医院更名为“北京中央人民医院”。得知祖国建设和医院发展需要,冯传汉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环境,与1950年10月回国,任骨科主任、医务主任,全力推动中国骨科学发展和医院建设。

50年代初期,冯传汉率先在国内开展屈指肌腱损伤的修复手术,并发表中国第一篇手外科论文,为我国手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在骨结核、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习惯性肩关节脱位、骨肿瘤切除、关节重建假体设计与应用等领域不断探索,为患者解除痛苦。1960年,他报告了《41例手部肌腱损伤的修复》,是中国第一篇正式手外科的论文。

随后,冯传汉在国内首先采用“膝关节注气造影法”,使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可以在手术前明确诊断,使手术有的放矢;针对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设计了消灭“疝囊”同时加强关节囊壁的手术,术后远期效果良好;针对股骨颈基底有较大的动脉瘤性骨囊肿,在国际上首创了“串联式”骨块植骨法,重建股骨颈及部分大转子,编入1983年美国出版的《骨肿瘤切除关节重建假体设计与应用》一书中。

冯传汉教授是我国骨与软组织肿瘤研究的奠基人。1964年,冯传汉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了《骨巨细胞瘤》一文,从此开展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骨巨细胞瘤的系列研究。1982年,冯传汉应邀赴美国出席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介绍中国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1984年,在冯传汉教授的倡导下,国内第一个骨肿瘤研究室成立,致力于骨巨细胞瘤研究,清晰地勾勒出骨巨细胞瘤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及免疫学特点,这些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的广泛认可。

在冯传汉的精心培育下,经过60年的发展,成立伊始只有5-6张床位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如今已经有了骨关节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骨肿瘤科四个专业,在中国现代骨科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在医学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冯传汉被授予“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特殊贡献奖”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由于在骨科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冯传汉于1980年当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他团结带领广大骨科医务工作者,共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专业技术队伍成长,进一步推动中国骨科专业发展。此后,冯传汉先后受聘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并荣获“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终身成就奖”。“我希望能为中国骨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期颐之年的冯传汉回顾中国骨科学发展时感慨万千。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

在60余年的行医教学生涯中,冯传汉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每年的骨科进修医生第一堂课就是他讲的《中国骨科发展史》。

冯传汉说,他的教学理念与学医时接受的教育和训练颇有渊源。“在医学院接受到严格的训练,赋予了我客观系统、精确求实、严谨认真、注重实践等一系列思考、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精神的基础。”他说:“总结起来有几点,一是严肃认真,负责服务;二是讲求实践,从实际出发,从实际中学习;三是培养科学精神,敢于探索创新,系统准确及精确性,大规模式研究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特质也是我在6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传递给学生的学风、医风。”

冯传汉至今仍记得,在协和医学院,生理课一个多小时的课程要配合三个多小时的实验甚至更多。第一次生理实验考试,冯传汉的题目是“设计实验阐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经过思考,冯传汉用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模型,用不同浓度的硫酸刺激,却怎样都做不出结果。一向都是优良生的冯传汉心想,这下糟糕了,可能得吃大鸭蛋得零分了。在向老师冯德培教授解释了实验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之后,冯传汉重新再做,仍然以失败告终。后来冯德培教授告诉他,是因为刺激强度改变太慢,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换用冷针和烧红的热针先后进行针刺激就可得出结果。

事隔多年,冯传汉提起此事仍然感慨良深:“考试不仅要从结果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思路。我的设计没错,但是出现了刺激变化的速度问题,是始料未及的,这种情况在科学研究中是常见现象。冯德培教授没有一味追求结果,引导鼓励我进行科学探索,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所有执教者都应该学习的,也是我60余年从教生涯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临床课程中,协和医学院以内科为重点,强调床边教学,要求全面的基础上再掌握专科。每个学生有一名导师,冯传汉的导师是心脏病专家董成琅教授。那时,要求每个学生在三个月内接管约15个病人,24小时内写完病历交导师修改,写的不好重写;导师带着学生查体,检验病历中所描述的体征;学生自己做血尿便检查,及相关寄生虫及细菌涂片、尿糖滴定等临床化验,导师逐一复核,并指导读参考文献。

冯传汉记得,当时王树咸教授说,“专家并非完全靠见多识广,经验积累,关键是要系统地问病史,系统地做体检。” 他感慨说,严格有效的临床训练,在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中,会获益无穷。

在内科实习时,冯传汉同样有深刻的记忆。他曾经管过一名阿米巴肝脓疡的病人,病人死亡后尸检时,他因为去上课没有看尸检。科室主任发现后,把冯传汉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何不去看尸检。冯传汉不明所以地回答:“我上课去了。”主任严肃地说:“Never mind about the lecture”(别管上课。)随后责令他去看标本,同时交一份报告。“不难看出主任的要求是,学生要从临床实际而不只是书本上学知识。”冯传汉说:“这个故事我多次讲给我的学生听,我的学生成为老师后,再讲给他们的学生听,目的就是为了让一代代医学生、青年医生们理解,医学是针对人的实践性的临床科学。”

从教60载 桃李满天下

1958年,医院成立教研组及教学办公室,冯传汉任医疗系副主任。没有合适的教材,他就带领教师自编讲义;没有教具,就自己打磨绘制,探索并建立起完整的医院临床教学体系。1959年,冯传汉作为医院四位研究生导师之一,开启了医院研究生培养的序幕。

1981年,冯传汉出任北京医学院副校长,他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强调大学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国际上有地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和优势学科建设的支撑;强调医学教育不是孤立断裂的,而是贯穿教育培养的全过程,要建立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完整体系,智能与技能并进,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能够获益一生的良好思想作风。冯传汉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北京医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冯传汉教授1981年成为医院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培养了诸多优秀医学人才,许多已是卓然大家。他不仅关心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更重视德育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赋予学生终生学习的理念。半个多世纪的行医教学生涯中,冯传汉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每年的骨科进修医生第一堂课就是他讲的《中国骨科发展史》。由于在医学教育上作出的重要贡献,冯传汉获得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北京大学“蔡元培奖”。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让祖国的医学事业蓬勃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的使命!”

“走出国门,向世界发出中国医者的声音”

冯传汉教授不仅足迹踏遍了中国的广袤大地,更作为仁爱使者把中国医生的济世之行传向了全世界,在中国医学的对外交流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2年夏,冯传汉受卫生部委派赴非洲索马里考察医药卫生情况。出发之前,周总理接见了全体团员并作了具体指示。1969年10月,冯传汉受卫生部委派到几内亚执行医疗任务。1970年2月,卫生部再次派他带医疗组赴几内亚治疗抗击葡萄牙雇佣军入侵的伤员。1972年春,冯传汉赴阿尔巴尼亚执行文化协定,在地拉那大学医院工作半年。1973年,他被派赴朝鲜执行医疗任务。1978 年5月,冯传汉随卫生部钱信忠部长率领的代表团访问瑞士、英国、德国,并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大会,考察了22家现代化医院。回国后,冯传汉教授写了《现代化医院与医院现代化》一文,摘要刊登于《建筑学杂志》上。1984年春,已年逾古稀的冯传汉教授再次随卫生部代表团参加WHO会议,为国际医疗卫生事业奔波忙碌着,面向全世界唱响中国医疗卫生的洪亮合声。

“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更加热爱她”

耄耋之年的冯传汉依然勤勉耕耘、笔耕不缀,依然关注医院发展和医学教育,并致力于整理史料记录历史,把历史智慧留给后人。

冯传汉82岁时主编了《肩关节外科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杰出著作奖”。87岁时,他主编了《骨科肿瘤学》,并发表了《再谈极端负责、极端热忱、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文章,再次强调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要注重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科学精神,要注重物色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有特色的学科。

89岁时,冯传汉主编了《临床骨科学》和《中国现代骨科史料》,系统记录了中国现代骨科发展的演变历程。

90岁时,冯传汉收集整理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成长发展的60年》,完整记录了人民医院骨科医、教、研主要工作和人才培养历程。

93岁时,冯传汉依然时刻关心我国医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索解决办法,撰写论文《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反思和认识》,发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上,并编著了《基础英语概要——英语读写指南》,对医学生英语学习提出中肯的方法指导。

95岁时,冯传汉完成了约6万字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笔记,并坚持研读英文文献和新出版的医学教科书,以了解现代医学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99岁时,冯传汉手写数万字的《大学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再教育和再认识》读书札记,并悉心整理成册,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医学教学改革以及国家医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100岁高龄时,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特颁发冯传汉“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以表彰他一个世纪以来的勤勉耕耘、高风亮节。

2018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院100周年,104岁高龄的冯传汉再次为医院百年历史补充完善了珍贵的史料。

2019年,105岁高龄的冯传汉坚持收听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他曾跟家人说,我更加热爱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党的100岁生日,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希望能为祖国庆祝70岁生日。

然而,2019年6月16日,冯老与世长辞,享年105岁。

他没能为热爱一辈子的祖国庆祝70年华诞,但悠悠岁月铭记着他奋斗的足迹。他一生热爱祖国、立德树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躬耕不辍;他一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注教育、关心青年,为医学教育事业和青年成长成才倾注毕生心血;他一生勤勉质朴、淡泊名利,谦虚平和、宽厚待人,享有崇高威望,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他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德高望重,用行动写就共产党员的样子,成为一个时代的丰碑,流传下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