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志】不忘初心,慰藉病患

    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崭新面貌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现推出“爱国情 奋斗志”系列故事,讲述北大医学师生胸怀大爱、秉承厚道,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家国情怀。本期故事的主人公是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竹藩、北医三院原护理部主任张绍荣。

  谢竹藩:不忘初心追日月  桃李芬芳熠余晖

  1955年北大医院临床内科教研组全体人员合影,第二排右三为谢竹藩

  谢竹藩教授是中西医结合学界奠基人之一,是学生们仰慕已久的老前辈。他16岁就进入燕京大学,后来因为战乱,燕京大学停办改读北京大学医学院。一开始学的是西医,后来转学中医,之后的几十年他孜孜以求,矢志不渝,专注于中西医的理论融合和相互借鉴,最终成为中西医结合学界奠基人之一,中西方医学交流的使者,是当之无愧的中西医结合泰斗。

  上世纪60年代,谢竹藩教授随医疗队赴甘肃民乐县农村支边。在缺医少药条件简陋的农村,他使用廉价的中医针灸和草药,竭尽全力为当地农民消除病痛。据谢竹藩教授讲,最让他难忘的,是一个1岁多的幼儿,患呼吸道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口唇青紫,奄奄一息,当地的医生已经放弃治疗。谢竹藩教授靠非常简单的中药结合针灸治疗,最后患儿竟然痊愈了,这事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后来谢竹藩教授被调到北医,负责编写《农村卫生工作队医疗手册》,手册成为全国广大农村医疗战线的标准工具书,对农村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贡献很大。

  改革开放让中国把视角转向世界,世界也对新中国投来好奇的目光。谢竹藩教授预见到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医必要逐步走向全世界,同时他也认识到想要向西方介绍传播中医理论,最重要和紧迫的就是中医的英译工作。

  为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谢竹藩教授便和北医外语教研室主任黄孝楷教授开始探讨中医英译的工作。时至今日谢竹藩教授仍然笔耕不辍,坚持中医翻译工作,先后参与及主编了《汉英常用中医药词典》、英文版《中医内科学》等多部词典和专著,为中医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谢竹藩教授是在架设中西医交流的桥梁,那么这些著作和专用词典就是交流之桥的桥墩和钢索,如今已经95岁高龄的老教授仍然在为她舔砖加瓦。

  1981年,谢竹藩教授受北京医学院的委派,到美国旧金山太平洋医学中心开班给当地的针灸医生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在首次安排的中医介绍会上,他使用了统计学的数据处理方法向外国专家展示了中医的疗效,消除以中心临床药理主任Levy教授为代表的,美国医学专家对中医的误解,使报告获得圆满成功。

  中医的推广有了个好的开端,相关机构的邀请纷至沓来。出访期间他受邀到过PaloAlto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Davis分校,Sacremento分校,甚至到东海岸波士顿哈佛大学讲中药课。培训结束后加州政府教育部特地开会他向颁发嘉奖令,指出“谢竹藩教授在东西方文化隔阂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两种医学体系能够相融。”

  1996年10月参加WHO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咨询会全体合影,第一排左四为谢竹藩

  谢竹藩教授先后11次担任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在此期间,谢竹藩教授为中医药理论,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向全世界推广传播起到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不愧为传统医学名词英译标准的制定者,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领路人。

  此外,谢竹藩教授还是国内心电图检查的第一人,曾经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心电图检查;60年代初,在吴阶平教授的亲自指导下,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皮肤肾脏穿刺活体检查。

  以谢竹藩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医者,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他们为了祖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上下求索,奋斗不息。这种精益求精的大医精神经过历史的不断沉淀,凝练成为北大医院厚德尚道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嵌入了北大医院人的文化基因;这种精神也必将继续指引后来者,以老专家、老前辈为榜样,发奋向上,不忘初心,为北大医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北大医学的腾飞,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张绍荣:呵护生命  慰藉病患

  张绍荣老师是北医三院第一批建设者与护理人才。从一名普通的护士到护士长,再到护理部主任,她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了过来。她无愧于自己所钟爱的护理事业,因为她对护理事业的挚爱和执着;因为她无私的奉献和爱心;因为人们对她的尊敬和赞扬。

  1958年毕业于北京市第一护士学校,同年张绍荣被分配到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她参与了建院劳动、筹建病房。1960年,张绍荣始任病房护士长。作为基层护理管理者,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护理团队急救能力、护士观察病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显著提升了医护配合的效果。1984年,张绍荣始任护理部副主任、主任。履职期间,她的工作重点是在全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重视人才的培养、护理教学工作。1987年,张绍荣始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任职期间,她努力推动院际经验交流,承担部分科普知识的撰写及审稿工作。

  作为榜样和领路人,张绍荣老师曾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大学医学部“终生护理成就奖”,她所在病房被评为北京市“共产主义先进病房”。她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予了患者,把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奉献在了三院。

  六十年前的北医三院,周围还是一片旷野,院内各种设施建设都不齐全,甚至连病房都没有。在当时院领导的带领下,张绍荣老师和同事们作为第一批建设者开始参加建院劳动和病房的筹建。安装病床,修理水电,种树除草……三院的每一个角落,都滴撒着她的汗水,瘦弱的肩膀可以挑起几十斤的担子,可是当时年轻的她并不觉得建院劳动很辛苦,反而觉得这样的劳动锻炼了她的体能与毅力,从开始的步步维艰到后期的健步如飞,她逐渐成为一个“铁姑娘”。

  经过半年多的建院劳动,北医三院初具规模,成为当时在北京市有名的花园式医院,引得不少同行前来参观学习。是张绍荣主任和她的团队的努力和汗水,奉献和付出让今天的三院更加美好。

  张绍荣主任说:“不仅要有崇高的品德,无私奉献的精神,更要领悟到护理的精髓,理解救死扶伤的含义,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操作技能,用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的护理技能去慰藉天下绝望的灵魂。”在她的带领下,北医三院的护理人遵守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不简化,不违规,真真正正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护士工作可能忙到一天都没空坐下,连水也顾不上喝,面对多重性格的患者,面对急晕了头的病人,面对不理解的病人,会有委屈,会有眼泪。但是,正如张绍荣主任所说:“护士工作是平凡而伟大的,唯有用崇高的职业道德,博大的情怀才可以感化病人,理解病人之痛苦,满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无私心地工作。”

  有一种关爱是无私的,有一种爱是伟大的,有一种奉献是平凡的。张绍荣主任不仅关爱病人,带给患者摆脱病魔的勇气和一份生存的基本需要,用医学知识为患者补充疾病康复的健康指导,更懂得关爱同事,关爱下属,做一个有担当,有爱,有责任的好领导,

  今日的北医三院,得益于像张绍荣先辈这样老一辈人才的奉献与付出,在先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护理人的踏实、奋进、无私与专业。在护理岗位上,她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人一生从出生到去世都离不开护士,护士是个为他人解忧、创造幸福的职业,我们护士要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受人尊重的护士。”张绍荣体现了一名护士的光荣价值与使命责任。



  (来源/离退休处、北大医院、北医三院  文/马嘉翼、陈丹阳、李惠杰 图片/由专家提供或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