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志】郭静萱:我要证明中国的女学员能行

    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崭新面貌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爱国情 奋斗志”系列故事,讲述北大医学师生胸怀大爱、秉承厚道,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家国情怀。本期故事的主人公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郭静萱。

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资深专家荣誉称号

  郭静萱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的老专家,从医58年。如今83岁高龄的她,仍然精神奕奕,思维敏捷。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平时大家都亲切地称她“郭奶奶”。

  她一直说,自己“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郭静萱出生于一个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员,母亲是家庭主妇,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兄弟姐妹八人都从事医学相关的行业,多年来活跃于救死扶伤的第一线。

  在采访中,郭静萱讲道,小时候的玩具多是听诊器,稍大一些又有了白大褂,耳濡目染的家庭氛围在她心中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她从小学习成绩优秀,高中时(1956年)还获得过选派前往苏联学习的机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在高考志愿书上,郭静萱填报的六个志愿中有四个是医学院,最终她被第一志愿“北京医学院”录取,正式踏上了学医的道路。用郭静萱的话说,命中注定她要走上医学道路。

  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从未后悔

  1956年,郭静萱进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她认真刻苦,善于思考,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医学生。之后,来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分配到北医三院内科,自此便与北医三院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答辩会委员,参加三院研究生论文答辩会

  大学毕业后,医疗系300人中,仅有13人被选拔进行研究生学习,她被选为生化教研室的研究生。但当时,郭静萱不愿意离开自己所热爱的临床事业,恰好同期有一名同学被分配到北医三院妇产科,而这名同学更希望从事基础研究工作,趁此机会两人互换了名额,她如愿留在了临床,这样一来,郭静萱也就放弃了攻读研究生的机会。谈及此事,郭静萱说,这是她一生中做的最正确的选择,从未感到后悔。

  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言

  事业与家庭总是难以达到完美的平衡,即便是一代“大家”也难免会遭遇这样的矛盾。家中孩子尚幼时,郭静萱由于繁忙的临床工作,只得将孩子全托在托儿所。1981年她被医院选为第一批公派的临床医生赴美学习,彼时大儿子上初中,小儿子才上小学。回国后不久,1984年受卫生部委派参加西藏医疗队,到雪域高原从事医疗援藏工作。每每谈及家庭,郭静萱总说心中有愧,尤其是有愧于子女,但她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哪怕再来一次,她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多年的临床工作,加深了郭静萱对医学的忠诚和热情。她说,医院就像她的家,她对医院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如果超过三天不来医院,便会感到不踏实,只有来医院转转,看看哪里有用的上她的地方,她才能安心。

查房讨论病例

  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多大的困难,身体多么疲乏,只要一看到病人,所有烦恼和不适就都会烟消云散。哪怕到现在,郭静萱也会要求给她安排门诊坐诊,每周跟着科室查房,参加各种会诊。

  我要证明中国的女学员能行

  1981年,郭静萱被医院公派赴美学习“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及心脏介入-心导管技术””。当时,她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便是英语,工作之余通过广播自学英语口语,主动参加语言大学组织的英语培训,坚持查字典学习医学英语词汇,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攻克了语言关。

  到了美国密西根州亨利福特医院,她发现,自己竟然是同一批学员中唯一的一名前来学习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女学员。当时,美国的带教老师劝她转到心内科其他专业领域学习。但郭静萱不服输,她要证明中国的女学员能行。

  那个年代,做介入手术需要穿上厚重的铅衣,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困难。个头瘦小的她用绷带把铅衣绑在身上,就这样坚持跟了300多台手术。

  一次手术中,患者突发心脏骤停,她毫不犹豫冲在前面,第一个给患者做心肺复苏,并且成功抢救了患者。正是这种不服输、不怕苦、认真踏实的精神,改变了美国带教老师对她的看法,甚至改变了他们心中的中国人形象。在后来的手术中,郭静萱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多可以亲自动手的机会。

  1990年在心内科介入手术中

  在国外学习的一年时间,郭静萱学会了介入手术操作,熟悉了手术流程,并且把一套导管设备带回国内。回国后,她在院长的委托下协同同事们创建了北医三院心脏导管室,开展了北医三院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相继开展了多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激光心肌打孔术)。一有机会,她也会到全国各地进行宣教,向其他医务工作者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技术,让国内更多的医生了解冠心病治疗的新手段,推动了国内冠心病诊断治疗的发展。

  回忆那段国外学习的经历,郭静萱说道,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新知识技术如饥似渴地追求,驱使着她不惧怕艰辛,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前进。

在巴西参加学术会议壁报交流

  她说,非常感恩改革开放,感恩政府的政策,给了她这样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她把新技术带回国,造福更多的患者,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做医生需要有“工匠精神”,不怕艰辛,不惧困难,勇于创新和探索。郭静萱对年轻一代医生们说,希望你们“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医学,就要风雨兼程,坚韧不拔地走下去。历经旧社会到新社会变迁的她,在访谈中也多次感叹新时代的美好安定,国家政府的开明政策,告诫青年人要常怀感恩之心,热爱祖国,报效社会。

  人物小传

  郭静萱,1936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6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61年毕业分配到北医三院心血管内科工作至今。1981年赴美国进修介入心脏病学,回国后在王继山院长委托下协同其他同事于1987年创建了北医三院心脏导管室,在国内开展了北医三院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及全国首例冠脉激光成形术等治疗。并成为中国冠脉介入心脏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参与完成国家“七五”、“八五”及“九五”攻关等多项重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得中华医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等11项科技奖项;曾被授予“卫生部优秀教师”称号,获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及老年资深专家、北京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及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血管事业终身成就奖”。



  (医学部离退休处、第三医院离退休处 文字/杭成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