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故事】“感恩援藏医生让我与光明重逢!”

2015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号角吹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后六批41名援藏专家克服高原的恶劣气候及环境,在有针对性的实地调研基础之上,制订帮扶计划,无保留地传授各个领域的特色技术与先进经验,搭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各优势学科的沟通桥梁与交流平台,实实在在地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从医疗质量到技术水平等各方面进行帮扶。


为藏区眼病患者带去“希望”

“爸爸妈妈,我又可以看到布达拉宫了!”

藏族姑娘嘎松德青今年18岁,已经与黑暗共处了两年半,她只能听见家人的声音,周围的一切都是未知的,这让她感到恐慌。“我的安全感只能来自于家人,那时候父亲用温暖的大手牵着我,带我走遍了县城里的所有医院。”嘎松德青被确诊患上了白内障。在西藏,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让白内障成为当地第一致盲眼病,许多年轻人也患上了此病。

2020年6月23日,嘎松德青接受了白内障手术。那天,手术室里安静得仿佛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嘎松德青紧张极了。她听见医生打开无影灯,听到手术器具碰撞发出的声响,她十分害怕。这时,主刀医生余盈盈温柔的声音传入了她的耳中:“别紧张,手术很快就会结束,一定会成功的。”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嘎松德青前后实施的两次手术都非常成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接受援藏医生高水平的治疗。在医生们的精心治疗下,我原本已经漆黑了两年半的世界,在揭开纱布的一瞬间有了光亮与色彩,我终于再次见到了父母的笑容,终于重新看见这个美丽的世界,我永远感恩援藏医生让我与光明重逢!”嘎松德青说。

为嘎松德青做手术的主刀医生余盈盈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眼科专家。

“我终于看清了恩人们的模样!”

22岁的藏族女大学生曲珍(化名),突然觉得右眼看不清了。这让她和父母异常担心,因为曲珍的左眼因炎性假瘤已经看不见了,如果右眼也失明了,这个女孩就在最美的年纪再也看不见最美的风景了。

了解了曲珍的情况,援藏专家余盈盈非常关注。她详细分析病情后,紧急申请远程会诊,请教远在北京的人民医院眼眶专家王毅教授。为试图挽回仅存的右眼视力,余盈盈决定将她急诊收入院行激素冲击治疗。

入院后,病情发展迅速,曲珍的眼部病变甚至危及颅内,病情越来越危急,眼科的大夫们都十分焦急,余盈盈决定启动全院大会诊。

经过讨论,患者右眼炎性假瘤诊断明确,Ig4相关性眼病可能性大,风湿免疫科白玛央金主任也积极同意将患者转入风湿免疫科病房行激素冲击治疗,并亲自指导患者在转科前的激素治疗方案。

经过风湿免疫科大夫积极治疗及眼科随诊,3周后患者病情受到控制,右眼视力奇迹般恢复到了0.8!

“之前我一直在想,救治我的医生护士都是什么样子?今天我终于看清了!你们就是我的恩人!”曲珍眼里噙着泪,不停地重复着对医生的感谢,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京藏联手,共护明眸

患者尼玛(化名),今年12岁,家长发现孩子从小眼睛斜视,最近1年学校老师跟家长反映孩子经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不知道看哪里去了,孩子自己也觉得学习时眼睛难受、头疼,因而家长带着孩子从山南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求治。

在门诊经过援藏专家朱雪梅医生和斜视专业带头人小达娃医生的仔细检查,发现尼玛不仅有水平方向的斜视,还有垂直方向的斜视,立体视也受到了影响,具有手术指征,于是给她安排了住院。国内顶级斜视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王乐今教授赴藏保驾护航。王乐今教授不顾十多个小时的旅程奔波、高原反应,来到病房就马上给患儿做仔细检查、设计手术量。

手术后患儿家长看到自己女儿的眼睛,激动地握着王乐今教授的手,表达家人衷心的谢意!现在,孩子已经回到校园,她变得更自信,更爱笑了,上课老师再也没有发现她注意力不集中,她也觉得眼睛不再那么容易疲劳了!


从“0”到“4”

填上最后一块空白

西藏高血压、多血症、糖尿病等发病率高,随着发病人群的急速增加,各种眼后节病变的发病率成倍增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除了白内障、眼外伤等多种常见病以外,主要以眼后节疾病为主,其中以多种复杂、疑难病例众多。往年,大量眼底病患者都需去内地治疗,路途遥远、价格昂贵,医保无法报销等原因,很多患者只能选择放弃治疗,导致眼底疾病加重,最终无光感,甚至会产生大量新生血管、青光眼等,使患者无视力且疼痛难忍,对患者自身、家庭、社会产生经济负担及身心受到煎熬。

2018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承担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工作,苗恒医生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援藏工作。

“因为当地没有能开展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条件,很多患者由于经济困难或者语言不通,没有条件去内地治疗,都耽误了治疗。玻璃体切割术技术难度很高,能独立进行的医生太少了,围手术期处理也很麻烦。所以,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只有培养出能独立进行手术操作的医生,才能真正实现‘大病不出藏’。” 苗恒说。

当得知西藏是目前中国唯一没有开展玻璃体切割术的一个省份,苗恒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项技术带到西藏,填上最后一块“玻切”版图的空白。这不仅仅是苗恒医生的心愿,更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团队的心愿。

全力支持“玻切”进藏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眼科团队的支持下,第四批、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苗恒、余盈盈积极推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玻璃体切割术的人才培养,定期对眼科医生进行相关理论培训,经常性开展病例讨论,并送专业人才到北京进修或者参加“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学习班”。

由于玻璃体切割机在设备操作、耐用方面需要为西藏 “量身定制”,直到今年3月,设备终于达到了自治区人民医院。援藏医生余盈盈积极配合自治区人民医院遴选招标采购耗材、药品,为开展玻璃体切割术做最后的冲刺。远在北京的苗恒医生,一直悬在心中的牵挂终于放下,终于可以手把手教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医生手术了,终于可以为西藏眼病患者解除痛苦了。

零的突破

7月底,一切准备就绪!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了4名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其中就包括刚刚患有视网膜脱离的达娃。

7月31日晚,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鲍永珍教授带队,苗恒副主任医师、姚昱欧医生一行三人入藏,与第五批援藏专家余盈盈、第六批援藏专家朱雪梅胜利会师。

2020年8月1日,载入史册的一刻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专家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成功开展4台眼后节手术。

当得知自己不用再千里迢迢出藏治病,在西藏本地就能做手术,又能重见光明时,四位淳朴的西藏百姓都紧紧握住了医生的手,不住地道谢,露出喜悦的笑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赵明威表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不是短周期能够完成的任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始终秉承着‘挑战疑难眼病,拯救视觉损伤‘的宗旨,希望能和自治区人民医院建立起系统的学科帮扶与交流。将包括玻璃体切割技术等一系列先进的优势技术带到西藏,培养更多的眼科人才,为更多的藏民带去光明和希望。”


援藏背后的故事

2019年6月,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启动报名,按需选拔组成人员,突出系统性、配套性,以实现团队协作力。听到消息,余盈盈主动请缨,“很多偏远地区的患者没有条件及时做手术,大多都是患白内障很久才有机会去做。当做完手术,他们重见光明后表现出来的那种愉悦、欣喜深深感染着我,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值得!所以,对我来说,我非常愿意来西藏。”一年里,余盈盈为西藏各族病患实施了近200台手术。

“我们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有32名成员,专业覆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30个科室。这样的援藏帮扶已经持续了5年,当时提出要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不光是靠我们来带动当地医疗的发展,还要带领本地医生精进技术。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专业带头人带动一个科室,进而推动整个医院提升诊疗水平。”

援藏一年,余盈盈在眼科带出了两位出色的“徒弟”。“她们现在不仅能够熟练操作多种新仪器,还能独立完成一些小手术。”谈起自己的“爱徒”,余盈盈的话里总是充满骄傲,“眼科专业知识不能只从理论上讲解,还要在实际手术操作中一对一指导,对现在带的这两个徒弟,我也有意识地加强她们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每位援藏医生都扮演着多个角色,他们是医生,是“师傅”,更是“领头人”。但脱下白大褂的他们,同样也是父母、是子女。“我刚到拉萨时孩子才两岁,一直以来对孩子和父母都亏欠太多。父母本该安享晚年,我却给了他们负担,但他们特别支持我的工作,我心里非常过意不去。”余盈盈哽咽着说道。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5年8月,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要举措,北大医学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正式启动。5年来,一批批北大医学人克服高原的恶劣气候环境,在开展针对性强的实地调研基础上,制订、细化帮扶计划,在各个医疗先进领域多角度、无保留地传授特色诊疗技术,积极促进西藏医院受援科室与内地医院援助科室间的专业交流,助推西藏医疗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

一批批援藏青年医护工作者,毅然投身这片高原热土,弥补了本地医疗人才缺失的短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禁区”的健康奇迹,架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从重大传染病和包虫病等地方病有效防治,到冠脉造影手术、心脏血管介入诊疗、先心病手术治疗等一系列复杂高难技术成功突破,每一个急难险重的工作现场,都能看到援藏青年医护工作者的身影。在提升西藏医疗水平的新征程上,越来越多的北大医学青年人才主动加入“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以实际行动不断织密各族群众的健康保障网!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藏日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