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行 家国情】梁英:既然有志而来,就须有为而归

编者按

承担社会责任,彰显厚道精神,是北大医学人百余年来的优良传统。在脱贫攻坚、服务国家的战略中,北医人始终牢记使命,无私奉献、扎实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一次援疆行,一世援疆情”,是援疆干部的共同心声。他们结合当地医疗水平和环境,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医疗对口支援;通过义诊、讲座、帮扶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指导当地提升医疗水平;他们还经常深入到当地群众中,送医送药,送科普......官微开辟援疆专栏,讲述北大医学援疆干部的经历、感悟和情怀。

援疆干部梁英

2020年,注定是一段无法被忘却的记忆。这一年,勤劳勇敢、团结一心的中国人奋力抗击疫情,再次令世界“刮目相看”。而这一年,对我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因为我经历了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这些“第一次”,都是日后值得回忆的难忘经历。


有志而来 有为而归

2020年9月21日,我作为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干部,离开眷恋的家乡,告别依依不舍的家人,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来到新疆精神卫生中心(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之路。

入疆之前,我对新疆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几乎是空白。怀着期待、紧张、忐忑等众多复杂情绪,经过两千多公里的穿越,随着飞机的慢慢降落,一个城市的轮廓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乌鲁木齐。

“既然有志而来,那就必须有为而归。”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于是迅速转变角色、适应环境,第一时间与新疆精神卫生中心积极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医院发展思路和规划,深入医院各科室进行走访调研,对医院现状进行分析研判,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欢送梁英(前排右4)赴新疆开展支援工作

从“输血”到“造血”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都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美。

在新疆工作的这几个月时间里,我对新疆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疆一代”的义无反顾,“疆二代”的吃苦耐劳,“疆三代”的勤勉敬业,以及更多“疆四代”、“疆五代”的精神传承。

他们为新疆付出了智慧和青春,而我也希望能够为建设美丽新疆尽一份绵薄之力。

为了能够让援疆工作“往实里做、往深里做、往心里做”,我每晚都要总结当天并规划好第二天工作。反复沟通下,2020年10月23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对口援疆医院”正式揭牌。

作为我国精神卫生的国家队——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派出考察调研组来到乌鲁木齐,组织工作会、进行学术讲座交流,为双方未来进一步“相互促进,合作共赢”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对口援疆医院揭牌

人才是稳疆兴疆的第一资源,如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这是我援疆工作的最终目标。

到达新疆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突出重点、积极思考。在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成功申请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重点专业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以及“七大”临床亚专业科研中心。

围绕“老年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睡眠医学、情感障碍、重症精神病、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西医结合”七个方向,强化“人才造血”工程,包括选派7名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教学秘书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参加“全国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能力进展与提升高峰论坛”。

在2020年的各项科研项目评审中,我协助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成功申报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4项、乌鲁木齐市卫生健康系统科技项目7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申报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上报到国家卫健委。同时在医院成立了改革创新发展委员会,并下设青年委员会,集合各临床中心主任及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共同为医院发展献计献策。

值得一提的是,日常工作中我发现新疆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很大,长期高强度的持续工作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于是我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援助。

未来拟依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优势专业资源,细化为新疆地区工作强度高、心理压力大的单位和地区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方案,例如进行定期的讲座和心理疏导,以及个别心理咨询服务,以此更好发挥援疆作用。

脚底有泥 “医”路前

“梁医生,太感谢你了!多亏你,我父亲的病情才有所好转,真的很舍不得你走。

这是一位患者的女儿在得知我要离开伊犁时对我说的话,我心里很受触动。

2020年12月20-26日,我跟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组织的援疆医疗专家队,前往伊犁州友谊医院和该院奎屯分院、伊犁州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塔城地区乌苏市人民医院、塔城地区沙湾县人民医院,开展巡回医疗义诊活动。

此次专家团队包括精神心理科、胸外科、眼科、妇产科、生殖内分泌科、心血管外科等多位援疆专家共同坐诊。到达当地医院后,专家们不顾休息,马不停蹄地开展义诊相关工作。

梁英(右1)赴当地多家医院开展巡回医疗义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始终认为“闭门造车”式的工作,不亲自躬行去听取患者的心声,只会逐渐疏离群众。只有认真察看病区里的每一位患者,倾听他们的心事,才能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在义诊过程中,我从患者的眼神和话语中感受到了他们对顶级医疗资源的渴望,而我要做的就是对得起那些殷殷期盼的眼神。

为了能够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病情,我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讲解,帮助患者梳理病情,并为他们建立起康复的信心与勇气。为了能多留出一些时间给这里的患者,让他们得到更多实惠,有时一忙就是一天,再次起身时才发现天色已黑,早晨放在桌上的那一杯热水早已凉透,根本顾不得喝。

梁英和多位援疆专家开展巡回医疗义诊活动

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我每天都受锻炼、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在成长。除了开展义诊工作之外,我还带领当地的医师团队对重点、难点病历进行深入剖析和技术指导,对当地常规的诊疗操作进行指正,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在充分了解当地医生的需求后,开展学术讲座,帮助他们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困惑,拓宽视野,传递精神科规范化诊疗的理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建立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医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远程教学和会诊、互联网医疗、建立医联体以及医疗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让当地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医疗资源。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对口援助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座谈会

思念在远方,感恩同行

2021年1月的寒冬,持续零下20-30度的低温,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新疆的寒冷。伴随着新年脚步的悄悄来临,算算时间,来新疆工作、生活已经四个多月。今年春节因为疫情的关系,可能无法回家过年,但我并不觉得孤单,因为在这里有一路同行的伙伴,远方有时常挂念的“家人”。

时常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能够援疆是祖国的需要,是党组织的召唤,是领导的信任。虽然身处他乡,但无论何时何处,总有人给我帮助与关怀,领导和同事们常发信息关心问候,让我深感温暖。正因为你们的关怀给了我信心和底气,才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处,我将继续传承前辈们的援疆精神,“医”心“医”意,书写一曲援疆情。




(来源/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文字、图片/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