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北医三院援鄂日记(五)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王心锐: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医患者间最特别的沟通方式

2月19日

一早吃了饱饱的早饭,乔杰院长和沈宁副院长已在大厅等候我们,嘱咐我们多穿衣服,不要天一暖就减衣,看着我们一个个坐上大巴,开启新的一天。

今天的武汉一点也不冷,风都是暖的。

到达医院,上一组的同事们早已为我们擦好了护目镜,在我们进入准备区后迅速协助我们穿防护服、戴手套,一个个检查我们各自的装备,现在大家都是速度快,效率高。

九点钟我们进入病房,开始进行交接班。我和雅男姐上前组,先进行重点病人床旁交接。13床是插管上呼吸机的病人,我们第一时间床旁查看病人,了解生命体征,呼吸机模式、参数,管路、所泵入的药物及速度;翻身查看了病人的皮肤状态,为病人更换了体位。很快密集的治疗就开始了,监测餐后血糖、输液、打皮下针。12床爷爷的套管针需要更换,雅男姐一针成功。我们俩一起协作给23床左上臂的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进行换药,并按照病人的习惯在记录本上给予详细的记录。

这边刚结束,又需要给5床阿姨查血气了。摸了摸她动脉搏动的地方,虽然隔着防护手套,但是5床阿姨的动脉跳得很有力,在再次确定好位置后,垂直进针,针头处马上涌出了鲜血,成功!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内心小小的开心。血气结果显示,病人氧分压低,医生们决定要用上无创呼吸机。我连接好无创呼吸机,推到了病人的床旁“阿姨,这个无创呼吸机是帮助您进行更好地呼吸,扣着这个面罩会有一些不舒服,不要紧张,不要张嘴,要用鼻子跟着机器给的气进行呼吸,这样就没有那么难那么不舒服了。有问题,随时按呼叫器……”

阿姨点了点头,上机很顺利。她很快适应,配合很好。我竖起大拇指,她也向我点了点头。

在病房里只需要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我们就互相明白了彼此的意思,我能感受到你的紧张,我也能让你感到心安,这就是医护与患者之间的最特别的沟通方式和鼓励。

今天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4床病人今天出院,这是我们病区第一个出院的病人。家人为她送来了新衣服,这个可爱的小姐姐已经迫不及待。我们为她送上了亲手制作的贺卡,里面有全体医务人员的签名,祝福她身体健康,平安顺利。小姐姐激动得握着葛队的手,感谢大家。看着此时此刻的她,我们不断为她鼓励和加油,太多太多开心的话此时都化成祝福,此时此刻的她浑身散发着活力的光芒。

下班的路上大家并不觉得累,我们适应了工作适应了生活,我们喜欢武汉这座城市,望着窗外,感受着武汉平静而不平凡,这座英雄的城市会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困难,更好的明天我们在创造。一起熬过病毒这劫,人间值得。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我们一起熬过病毒这劫,人间值得。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张雪倩:谢谢你们对我们无条件的信任

2020.02.19

转眼之间来武汉已经10多天了,时间过得真快。

犹记得2月6号下午那天,北京的雪很大,已经返京一个星期在家隔离的我,实在是没有口粮了,决定去小区外面的小店屯点货,走在路上,突然接到了科里的电话,接完电话,我的心砰砰砰地跳,久久不能平静,我真的要去武汉了,好友在武汉上过大学,不止一次让我来武汉,只是没想到第一次的武汉之行,竟是以这种方式。我来不及紧张,甚至来不及跟住在一个楼层的好友道个别,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就出发了。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小区只开了一个门,到门口路很远,雪很大,但我的脚步从未如此坚定过。

收拾行囊,准备出发,科里老师们给我们准备的物资,就像孩子出远门之前,父母给准备的行囊,鼓鼓囊囊的几大包,沉甸甸的都是爱,我将带着老师们的期望,带着他们的嘱托,前往武汉,和我的前辈老师们会师一起战斗。

武汉,我来了,我们来了!

飞机落地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我真的来武汉了,我将要和我的战友们一起在这片土地上,为打赢这场战役,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将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我们的足迹,这一段经历也将给我们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达驻地之后,我们开始了紧张的培训,乔杰院长给我们加油打气,袁妈妈(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袁晓宁)亲自教我们穿、脱防护服,第一批的老队员给我们扣细节,讲注意事项,一个一个的指出我们的问题,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安全,为了队友的安全,更是为了能够使自己变成一把利刃,能够跟敌人去抗衡,能够从死神手里把病人的命夺回来,只要我们人在,就有战斗力,我们就有取得胜利的决心和勇气。

第一次进病房,既紧张又忐忑。我不停地给自己打气,队员也在鼓励我。直到进入病房,看到病人,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就像回到了之前在病房工作时候的状态,彻底放松了,也没有心理压力了,干起活儿来都顺畅了很多。面对病人的感谢,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渐渐适应了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我们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50张床位已全部收满,病危患者人数在上涨,有气管插管的,有用无创呼吸机的,有需要用升压药物来维持血压的,一个班下来神经高度紧张,不敢有一刻放松。每次交完班走出病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车上可以踏实的睡个觉,那一刻才能完全放松下来,到达驻地,洗完澡后,再来一碗吃的,瞬间幸福感爆棚。

一次上班进病区之前,同济医院的老师给了我们一包物品,要交给里面的一个患者,无意中我听到了两位老师在用方言交谈着,她们语速很快,但还是有几个词汇钻进了我的耳朵,“本院、家属”,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医院的病人里还有他们最亲的同事和家人,我无法想像,此时他们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在上班。一直以来,外界似乎都把目光聚集在了我们外来支援的人身上,有点忽视了这些最早参加战斗的武汉的医务人员,在我们来之前,他们不知已经在承受精神和身体双重压力下硬撑着工作了多久。他们也是父母,是孩子,他们也会难过,可是他们是白衣战士,他们必须坚强。他们只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才能救队友、救家人、救那些生病的人。

来武汉时,我可能是科里各位老师最担心的一个。我来三院时间很短,是科里的新人,对科室可能也才刚刚熟悉;年龄小,平时也不太爱说话。在这里我想说,请你们放心,我们北医三院这个大家庭很暖,我受到了很多照顾,更重要的是有你们在后方对我们的支持,我们才不会有顾虑。

感谢同济医院的老师。我们来了之后,怕我们北方人受不了南方的冷,给我们协调电暖气;刚来我们不熟悉系统,一遍一遍地教我们;物资不够了,缺什么东西,只要我们说,这些老师打遍电话,尽全力给我们找。我们之所以能在这里顺利展开工作,这里的老师们真的是付出了太多,每天看他们打不完,接不完的电话,我们都下班了他们还在忙。总能听见他们说谢谢我们,其实真的是要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对我们无条件的信任,支持,谢谢你们在我们有问题时,想尽办法为我们解决,也谢谢你们为我们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同时很荣幸能与你们并肩作战。

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病区的第一例患者顺利治愈出院,这不仅给患者带去了希望,同时也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信心,看到这个结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请给我们一些时间,给武汉一些时间,只需要再等等,你熟悉的城市就会回来了!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张睦毅:不给同事遗漏任何隐患

谢谢你们让身在异乡的我从未孤独战斗 不知不觉间来武汉已经一个多星期了。这一周里,我们克服了气候、工作环境、防护装备、沟通交流等多方面客观因素造成的障碍,现在已经可以流畅且熟练的在病房开展护理工作了。在这里,我特别想感谢一下同济医院中法新城B11西区所有护理同仁们:无论是同济医院本部的老师还是我们北医三院的护理同仁,感谢你们无私、真诚且慎独的工作精神,让我从未感受到孤独!

三个小时的班次充实而紧张,除了日常护理工作外,每天要进行至少8次的床旁交接班。患者的病情越重,交接班的过程就会越长、越细致。令我感动的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为了提早出污染区而将交接班过程简化。大家宁愿在污染区待上四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只为将病人的体征、治疗、护理甚至是生活习惯交接清楚,为的就是尽量不给下个班次的同事遗漏任何隐患。同济医院本部的老师们也是一样,小到垃圾的处理、大到病人的医嘱,事无巨细都和我们沟通好,在我们进行护理操作时还和我们沟通操作技巧、节力窍门等等。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彼此熟悉着彼此的工作习惯、彼此爱护着彼此的身心健康、彼此拉着彼此的手一齐守护着这颗江上明珠!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王立强:我不能让眼泪落下,护目镜会花

2月18日 晴

今天是我来武汉的第12天。

今天如往常一样,我们大家一起乘坐班车前往医院,在途中就听说37床病人病情不好,正在抢救,内心感到很不安。第一批同事们整理好自己的装备陆续走进了隔离病房,交完班出来的同事们告诉我病人已经去世了,正在做终末处理。内心感到非常的惋惜。患者临走插着气管插管,靠呼吸机维持呼吸,靠升压药稳定血压,通过胃管鼻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愿天堂没有病痛!

三个小时后我穿戴好防护用品进入隔离病房,与同事交接完毕后,想用“小黑”(隔离病区的一部公用手机)查一下终末消毒的流程时我看到了一条短信,信息来自37床去世叔叔的儿子,他说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一生性格顽强钢硬,没想到他的父亲会被无情的病毒打倒,这个时候作为子女不能守在父亲身边,不能尽最后的孝道很痛心,他希望我们在他父亲临终的时候替他向父亲说:“我不孝,没能陪在身边,我会照顾好家里人,来生还做您的儿子”。看到这里我泪目了,但是我不能让眼泪落下,因为护目镜会花。躺在病床里的病人还等着我看护。

武汉真的很美很美,愿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冲破疫情笼罩的阴霾,还武汉一片盛世!加油兄弟姐妹们,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白洁:在心头“送”第一例患者出院

2月19日

来武汉的第十三天。

4床是个瘦小的姑娘,90后,是一名护士,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症状好转,ct肺部阴影也有明显吸收,采集咽拭子的时候,看得出来,她很难受,但是她攥紧拳头努力配合着。这两天,她一直焦急地等待着结果,眼神里充满了回家的渴望。今天上午第二次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的结果回来了,是阴性,意味着她符合出院的标准,可以回家了。每一位医护都兴奋不已,不仅仅为她高兴,因为她是我们新病区第一例出院的病人,也是我们的努力结出的第一粒果实。

该下班了,没能送她出院,心里还略有遗憾,但是依然欣喜。后续还会有治愈的病人走出隔离病房,希望自己做的点滴可以帮助武汉早日战胜疫情。



(来源:北医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