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2015年研究生导师培训会

  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培养方法等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导师指导水平,医学部学位办公室每年定期组织新上岗导师进行培训。2015年研究生导师培训会于3月26日下午在逸夫教学楼二层报告厅举行。培训会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医学部副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段丽萍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博士生导师杜军保教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给大家作报告,本部、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13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会由医学部学位办公室王青主任主持。 

 

  柯杨教授从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了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并指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快速,仍在不断进步,需要持续努力”。她结合医学研究的特点,讲述了医学科研的基本思路、经典模式及方法的选择,指出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临床研究在解决复杂医学问题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最后,柯杨教授与在座的导师们共同分享了自己身为导师多年的心得,强调好的老师应当视做人和做学问同等重要,对学生因材施教、适当引导。

 

  段丽萍教授首先全面介绍了医学部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概况、医学部在招生及培养模式等方面所做的改革,以及目前教育部及北京大学开展的学科建设及学位授权点质量评估、医学部学位论文盲评、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抽检结果的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旨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改革举措,特别强调了医教协同在加强临床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此外,段丽萍介绍了医学部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最后,结合以往真实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导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在指导科研的同时,对其思想、情感等方面给予适度的关心和引导。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医“良师益友”称号获得者杜军保教授,以《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个体化培养方法初探》为题讲述了自己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与体会。杜军保指出,个体化培养是学术型医学研究生重要的培养方式,并介绍了其独具特色的培养框架——“PDCA”循环,即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四个环节。对不同类别学生在“PDCA”循环中的各环节分别提出相对应的、符合学生能力范畴的要求及指导原则。杜军保通过历年北大医院儿科研究生数据表明,此种个性化培养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充分说明了因材施教对于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就《医学与科学》这一主题进行交流。樊代明认为,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也不是单纯的哲学。他分别从个体与群体、结构与功能等17个方面详细地阐释了医学与科学的不同,形象生动的举例富有新意,给听者以新的角度去思考医学与科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医学实践和医学教育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在重视科学方法的同时,也需要正视科学在医学中应用的局限性,并提出整合医学的概念。樊代明幽默风趣的演讲使得现场不时传出笑声与掌声,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发大家的思考,带给大家新的启迪。

  北京大学医学部2015年导师培训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医学部研究生院将进一步完善导师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