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专家完成新疆皮山县地震灾后心理救援工作任务

  2015年7月3日9时7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6.5级地震。为确保灾区受灾群众和当地救援人员获得有效的心理救援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7月3日晚,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北大六院派出专家指导和协助当地开展灾后心理救援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在接到上级部门指示后,北大六院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响应,经过协调确定派出刘粹、钱英两位专家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支援当地心理援助工作。两位专家接到通知后,积极配合,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于2015年7月4日一早乘飞机奔赴新疆。

  经过4天的紧张工作,北大六院刘粹、钱英两位专家圆满地完成了地震灾区的灾后心理救援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并于7月8人晚返回北京,北大六院党委副书记刘靖、党院办主任张霞等前往首都机场迎接。刘靖副书记代表北大六院对他们在新疆的辛勤工作表示慰问,对他们在突发事件面前牺牲个人时间、高效执行国家任务、敬业奉献的行为表示感谢。

  两位专家在突发事件面前积极响应国家的召唤、人民的需要;义无返顾地投身灾区的心理救援工作,体现了北大六院职工高尚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北大六院  孙思伟 何小璐) 

延伸阅读:  

守护心灵  温暖新疆——北大六院参与国家卫生计生委新疆皮山县地震心理救援医生工作日记

  

  这里从医生的视角,分享一下新疆皮山县救援的所见所闻,期待能增进一点大众对医务人员的了解。

 

  受命出发

  接受任务的时候已经7月3号深夜11点了,看着即将深睡的孩子,想起安排满满的下周工作日程,浏览有关灾情的新闻,百感交集。有愧疚,又无法兑现全身心陪孩子的周末承诺了。有混乱,带着困乏边收拾行李,边思索着千万别遗漏一些迫在眉睫的工作忘记交待。有不安,会不会有余震?要不要告诉家人?万一没信号谁都联系不上怎么办?但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

  4号6点,醒来手机里面都是暖暖的来自单位领导同事的关心和提醒,虽然来不及细看,但令人感动的是,医院微信群里面讨论如何支持我们的话题居然到了凌晨2点。

  4号9点半,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起飞了,到达已经是下午一点半。我们八个人的医疗队正式集结。分别是来自积水潭医院周宁、刘洪波医生、中日医院梁朝阳医生、天坛医院姜涛医生、北大六院刘粹、钱英医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伟、逄波。不到半小时的交流,又听了不少让我感动的故事。有的老师是夜班时收到任务,单位其他同事深夜前往医院替班好让他有时间回家收拾行李。还有老师是取消了与分别一年到国外读书孩子团聚一周的计划,来参加救援活动的……

 

  安全抵达

  4号6点,终于到喀什了。路上载上已经驻扎新疆2年的疾控中心刘站长。刘站长不是当地人,但是他的一言一行都流露着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由衷的关心和热爱,他的敬业精神让我们很受鼓舞。从他那里,我们不仅对当地环境和民俗有了了解,也获悉经过多次余震,目前灾情趋于稳定,虽然房屋倒塌严重,但人员伤亡趋于稳定,重症伤员都已经及时转院。

  5号0点20,总算到皮山县了。虽然很困乏,我们仍旧在队长周宁主任的带领下,与皮山县卫生局长张杰进行了工作会议。张杰局长已经连续工作了48小时,他家的房子倒塌了,安置帐篷全部安排给其他人了,这两天他都是在车上稍微小憩。听着他用嘶哑的声音汇报他们已经开展的工作,我们为国家有这样的好干部而感动和钦佩。会议结束后,看着他又回到了工作帐篷,里面还有其他工作人员的身影,看样子是又要通宵工作的节奏,我们内心再次百感交集。

  5号1点,我们住到了当地居民的家里,区卫生局长已经在这里休息办公两天了。主人丝毫没有被打扰的意思,还很热情的向我们表示感谢。我们再次被当地团结互助的气氛所鼓舞和感动。

  

  工作一 皮山县医院

  5号上午,我们一行来到了伤员安置点皮山县医院。由于医院房屋崩裂,伤员都分布在临时帐篷中。我们外科组医生指导当地医生对患者进行了伤情评估,心理组医生也带领当地医生和护士对有情绪反应的患者进行了心理评估和支持,防疫组则在简陋的露天办公区沟通如何检疫,加强水质和排泄物的管理。尽管烈日炎炎,虽然条件简陋,但大家的工作热情似乎都没有受到影响。

  

  工作二 罗科曼医院和和田市人民医院

  5号下午,我们兵分两路,疾控组留在皮山县继续指导疫情防治,另两组则前往罗科曼医院和和田市人民医院进行重症患者的诊疗指导。

  到达和田市的时间是下午3点,室外温度高达39度,但炎热的天气并没有影响我们工作的开展。各小组专家仔细认真地巡查了每一位重症患者,并细致耐心地向家属交待病情变化和治疗方案。总结查房时,专家们对当地医院及时恰当的治疗干预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还就细节问题和个别危重患者的处理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专家们严谨审慎的治疗态度和体贴亲切的人文关怀,不仅给当地医务工作者进行了良好的示范,也给患者和家属树立了康复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也传递了党和国家对受灾群众的关怀和重视。这半天,又有很多感人的镜头在上演着。

  镜头一。北大六院专家访谈急性应激反应患者。地震当天,这位女患者和两个孩子都被压倒在废墟中。获救后,患者耳部外伤被转往和田人民医院,而轻伤的两个孩子则被留在家中由其他人照顾。与孩子分开后,该患者一方面不断担心地震伤害的重演,甚至认为病床都在震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的安危,为此她无精打采,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访谈中六院专家耐心地询问患者的感受,并不时给与积极支持和回应,还对当地精神科医生进行了药物治疗的指导,当地机构也积极通过将孩子接到患者身边来缓解她的情绪反应。在大家共同协作下,患者的反应逐渐趋于平稳。专家离开时,患者家属声泪俱下,表达了对专家对国家的感激。

  镜头二。天坛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专家连夜为重症患者进行颅脑手术。晚八点,专家们带着整天的疲惫正准备用餐时,获悉了必须急症手术的消息。两位颅脑专家不假思索就奔赴了医院。手术结束时已经是深夜11点。当他们披星戴月地回到住所时,大部分人可能已经进入梦乡了。他们没有任何地抱怨,而是在简单地用餐中讨论明天术后随诊的注意事项……

  

  工作三 重返皮山县

  姜涛医生,吴永刚医生,周宁医生再次到医院评估完昨晚手术病人的状况后,又耐心细致向当地医生和家属交待了术后注意事项,随后就风尘仆仆地登上了返回皮山县的巴士。昨晚熬到接近两点的专家们大约是太疲劳了,很快就都进入了睡眠状态。看着他们疲惫的睡姿,联想起他们平时又何尝不是这样辛劳呢!想到这里,我内心再次百感交集。一方面为自己有这么多敬业奉献的同行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付出和拼搏感到钦佩和心疼。

  

  工作四 再战皮山

  7月6日,到达皮山与疾控组会和已经是下午四点。虽然我们白天大部分时间在路上,但疾控组兵分三路,已经开展了一整天工作。以下是疾控中心张伟撰写的救灾实录:头顶烈日,连日暴晒,脖子上开始长包,红的,工作激情捎来又一个青春痘。康迈站长、逄波博士、花哥三人分别列入三组,深入乡村,察看安置点及乡卫生院的卫生防疫措施落实情况。饮水、厕所、医疗点标识、垃圾箱、消毒剂一样也不能少。

  晚八点,防疫指挥部进行了第四次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在与当地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得知,他们最近三天每天只有两小时休息,已经连续三天露宿空地。听到这里,我们心理组认为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他们的时间安排太紧了,我们只能利用用餐的时间,倾听他们救援中的各种困难和辛劳,给予支持和回应,并适时提醒他们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才是最终抗灾胜利的根本。

  晚九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我们准备去第一天的维族老乡家休息。一路上,主人讲述了他的地震遭遇。地震当日,他在七楼的家里,当感觉到震动时,他第一反应是,宁可自己牺牲,也要保护2岁的儿子和妻子,于是在惊慌失措中掩护着儿子和妻子跑下了楼梯……他表示,这种感觉太让人惊吓了,现在回想都心有余悸。我们告诉他这些都是灾难后的正常反应,在安全和温暖的情境下进行倾诉和情绪释放是有益的,如果不能找到专业人士,全家人彼此宣泄和支持也是重要的。他还告诉我们,他没想到地震带来的恐惧这么严重,有了这次经历,以后再有类似的灾难,我一定及时救援,让人们尽可能少地遭受灾难带来的痛苦。听到这里,我们对他这种将灾难带来的负面影响转化为助人情怀的思路表达了由衷赞赏和肯定。到达住所安顿好我们后,他又回到了指挥部,为12点的工作会议做准备。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们默默祈祷,期待明天的工作任务可以有所减少,能让他享受一个稍微长一点时间的睡眠。

  整理完一天的工作,已经是晚上11点。虽然我们只能在地铺上休息,但比起露宿营地和连夜奋战的战友们,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好的照顾。期待我们的专业知识能够继续为他们略尽绵力。

  

  告别新疆

  7月7日,疾控组继续工作,来自一线国家CDC张伟的报道:凌晨,3:22余震,熟睡未醒,4:16持续余震,晃悠醒了,继续睡。9:30,能喝上粥了,真舒服。10:30县CDC:卫生防病指挥部第五次会议。11:10:各组分工,下乡督导。穿戈壁、过沙漠,走进皮山县54片绿洲之木奎拉乡、乔达乡、木吉镇三个卫生院。自7月3日地震以来,乡镇卫生人员全部24小时在岗,真拼!14:30午饭,继续下乡。18:00卫生防病指挥部第六次会议。20:30晚饭。21:00返回。图片:皮山县疾控中心消毒工作队。

  我们心理组原计划7月7号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群体危机干预培训,遗憾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天气过于炎热,安置点的患者难以继续在临时帐篷中康复,7号的工作重点改为转移患者回到医院。我们心理组只好调整工作计划,对精神心理工作人员进行个别指导。

  7号完成了工作计划后,我们心理组踏上了告别新疆的旅程,外科组早几个小时业已离开,而疾控组还将继续奋战。尽管我们提前离开,但我们三个组将一直心连心地通过网络彼此支持直到救援结束。

  

  结束语

  虽然地震使我们痛苦,但丈夫对妻儿奋不顾身地保护,让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爱;

  尽管灾难使我们恐惧,但战友们夜以继日的忘我奋战,让我们体验到了人性的美;

  虽然抗灾过程很突然很艰辛,但大家齐心协力的付出和拼搏,又让我们体会到团队的暖;

  尽管就要告别这片土地,但每一个人,每一滴汗,每一颗泪,每一寸土,都承载了太多让我们回味和感动的故事和历程……相信这一切充满爱和力量的点滴,都会对我们未来的行医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大六院 钱英 刘粹)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