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柳叶刀搭建国际舞台 推动临床医学研究新发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柳叶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柳叶刀第二届临床医学研究论坛”

临床医学研究对提升医院科研实力和医疗水平至关重要,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为提高中国的临床医学研究水平,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柳叶刀联合主办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柳叶刀第二届临床医学研究论坛”于2019年10月25日在京举行。论坛邀请柳叶刀及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围绕数字医疗及风湿免疫学相关热点问题、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展开讨论。

再度联手 搭建国际舞台

2019年10月25日8:3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柳叶刀2019临床医学研究论坛”正式开幕。《柳叶刀》出版副总监Fiona Macnab,《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Helena Wang, 《柳叶刀-数字医疗》主编Rupa Sarkar,《柳叶刀-风湿病学》主编Heather Van Epps,香港大学Tai Hing Lam教授,香港中文大学Kelvin Tsoi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党委书记赵越,副院长张俊、刘玉兰、王建六、李澍、王天兵,党委副书记陈红松,院长助理洪楠,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全国各医院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同道300余人参加论坛。开幕式由《柳叶刀》亚洲执行主编王辉主持。

论坛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骨科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教授致辞。姜保国教授对国内外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介绍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百年发展历史,追溯了首任院长伍连德博士及人民医院与《柳叶刀》杂志的百年渊源。医院首任院长、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曾三度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杂志上发表医学研究论文,并于1935年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被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首位华人。101年后,《柳叶刀》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杂志创始人Thomas Wakley和伍连德的名字设立了旨在弘扬人文精神和博爱情怀的威克利—伍连德奖(Wakley-Wu Lien Teh Prize)。此次联合举办的临床医学论坛已经是第二届,并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在全新的领域和专业进行最前沿科研成果的分享与经验探讨。希望通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柳叶刀》彼此间的合作,积极促进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论坛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骨科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教授致辞

论坛共同主席柳叶刀总编辑Richard Horton 向论坛发来视频致辞。Richard Horton 热烈祝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柳叶刀第二届临床医学研究论坛”盛大召开。Richard Horton 指出:《柳叶刀》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在《柳叶刀》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作者就是人民医院的创始人伍连德博士。2018年人民医院在百年庆典之际,与柳叶刀联合举行了第一届临床医学研究论坛。期待借助这个平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及中国能有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在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

柳叶刀出版副总监Fiona Macnab 、《柳叶刀-数字医疗》主编Rupa Sarkar、《柳叶刀-风湿病学》主编Heather Van Epps分别对柳叶刀系列做了介绍。

柳叶刀出版副总监Fiona Macnab

据柳叶刀出版副总Fiona Macnab介绍,《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是致力于用医学研究改善生活的世界一流期刊之一。旗下共18本期刊,包括《柳叶刀》周刊及多本专业学术月刊,其中2019年新创刊《柳叶刀-风湿病学》和《柳叶刀-数字医疗》。柳叶刀系列期刊于2018年6月22日首次推出医学预印本,使研究论文获得尽早而快速的传播。目前,柳叶刀在伦敦、纽约和北京分别设有办公室。

据《柳叶刀-数字医疗》主编Rupa Sarkar介绍,《柳叶刀-数字医疗》创刊号于2019年4月上线,杂志将聚焦数字医疗这一跨学科领域中的重要进展和发现,致力于促进数字技术在全球医疗实践中的应用,数字医疗前景光明,但保障其合理实施的伦理和监管框架需要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据《柳叶刀-风湿病学》主编Heather Van Epps介绍,《柳叶刀-风湿病学》创刊号于2019年8月上线。当下是风湿病学振奋激昂的时代,中国的研究者在风湿病学的转化医学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已受聘为《柳叶刀-风湿病学》杂志编委,《柳叶刀-风湿病学》期待收到更多来自中国研究者的高质量临床研究。

大咖云集 聚焦前沿研究

论坛聚焦慢病、肿瘤精准治疗等临床医学研究的开展,大数据在指导临床研究与应用等领域的热点及前沿问题,邀请国内外临床研究领域专家,与国内医疗机构、临床研究机构及服务组织等有关人员共同研讨,为促进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科学、规范、有效开展,推动我国国际临床研究设计与应用能力快速提升而助力。主论坛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处副处长饶慧瑛主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殷鹏教授解读了“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殷鹏教授指出:中国在过去30年在降低疾病负担和减少伤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2017年导致我国居民早死的前五个死因均为慢性病,分别是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阻肺和肝癌,造成疾病负担前几位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高盐饮食和室外空气污染,疾病负担在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巨大,健康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

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教授作“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低剂量IL-2治疗与免疫稳态”的学术演讲。栗占国教授团队原创性研究发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其他一些自身免疫中,IL-2缺乏和自身免疫反应以及临床严重性相关;低剂量IL-2治疗狼疮有效且安全,并且没有增加感染风险,是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新型生物药;低剂量IL-2可以重建Treg-Teff细胞免疫平衡,改善免疫稳态,对于维持临床稳定很关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创伤救治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天兵教授介绍了“信息化支撑下的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王天兵教授介绍了中国创伤救治联盟领导下的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基于中国严重创伤救治存在的问题,建立区域急救转运及信息联动共享系统。2019年国家卫健委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这是我国首次在创伤领域设立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并开展创伤医学信息化建设,包括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联动系统和国家级创伤医学数据库;介绍了中国创伤救治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与可视化大数据平台,全院级临床研究数据平台建设及院内创伤专病库、中华创伤数据集标准模型及中华创伤数据库的建立,并详细介绍了创伤数据的临床应用及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创伤救治分析与决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主任王殊教授就“人源类肿瘤组织细胞簇在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应用”进行了汇报。王殊教授介绍了人源类肿瘤组织细胞簇与类器官和微球不同,具有自聚性,而且成功率高,细胞簇数目多,增殖快,可以高通量地平行进行个体化用药检测,来准确地指导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的精准治疗。

主论坛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处副处长饶慧瑛主持。论坛重点突出,干货满满,与国际顶级权威学术期刊的学术交流,不仅聆听学习国内外著名专家临床医学研究经验,而且扩宽思路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疑难热点 深入分析探讨

风湿分会场内容新颖、开放自由,主要就风湿免疫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内容涵盖了IgG4相关性血管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机制方面涉及间充质干细胞、蛋白组学、肠道菌群等热点研究。《柳叶刀-风湿病学》杂志主编Heather Van Epps和北京大学临床免疫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共同担任分论坛主席并主持。

风湿病学分论坛

《柳叶刀-风湿病学》杂志主编Heather Van Epps就国际期刊发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于晓波教授就如何运用免疫蛋白组学分子脱氨基修饰自身抗原鉴定下一代类风湿关节炎标志物作专题报告;北京协和医院张文教授就IgG4相关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其课题组前瞻性研究结果;南京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就间充质干细胞与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性研究和进展作专题报告;上海长征医院徐沪济教授从基因层面、肠道菌群方面以及免疫层面分析强直性脊柱炎致病机理及临床医学转化角度作专题报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何菁教授就RA患者的肠道菌群微生态研究及其课题组的大样本研究结果作专题报告;第四军医大西京医院朱平教授就SPA临床关注点和国际进展做专题报告;中山大学第三医院古洁若教授团队就强直性脊柱炎代谢组学分析揭示的环境危险因素进行专题分析探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念生教授就如何用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提高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诊治水平作专题报告;安徽省立医院汪国生教授就干燥综合征的新型治疗靶点进行讨论分析。

专题演讲后,与会专家就风湿病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对国内风湿免疫学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临床风湿免疫领域的影响力及促进国内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

数字医疗 备受行业瞩目

现如今人工智能是医疗行业炙手可热的发展趋势。数字医疗不仅仅是数字化医疗设备的集合,而是把当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数字化医疗除了可以优化病人就诊流程、提高诊断准确率、完善病人病例信息等方面,还可以实现医疗设备与医疗专家的资源共享。对于医疗机构而言,拥有完善健康信息的数据库更具有权威性,健康信息系统的建立,能极大提高竞争力。

数字医疗分论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和神经再生研究所副主任、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副主任、移动数字医院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天兵教授和《柳叶刀-数字医疗》主编Rupa Sarkar共同担任分论坛主席,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孔桂兰教授和《柳叶刀-数字医疗》主编Rupa Sarkar共同主持论坛。

《柳叶刀-数字医疗》主编Rupa Sarkar作《数字医疗革命机遇和挑战》专题报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统计室主任、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统计论与方法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委员会主任姚晨教授作《真实世界数据采集和质量控制》专题报告;香港大学社区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讲席教授,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香港大使Tai Hing Lam教授作《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香港卫生干预的实践研究》专题报告;移动数字医院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高级通信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焦秉立教授作《人工智能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专题报告;

数字科学家、流行病学家、香港中文大学何鸿燊海量数据决策分析研究中心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副教授、国际数字健康协会会长、BMJ Innovations副主编Kelvin Tsoi教授作《数字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专题报告;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教授、中国老年医学会智能健康与高级护理委员会副主席孔桂兰教授作《为中国的创伤救治构建一个快速学习型的智慧医疗体系》专题报告;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任周颖玉教授作《信息网数据在医药政策研究中的应用与实践》专题报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黄艳作《大数据下的安全用药-全要素审方》专题报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吴燕秋作《临床研究数据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初步应用》专题报告;英国爱丁堡大学亚瑟学院高级讲者与研究员、全球健康学会成员、科学技术与创新研究所成员、爱丁堡众包与公民科学集团成员、爱丁堡皇家医学院院士、英国大学专家成员、美国健康信息管理协会顾问、欧盟委员会常驻主题会议演讲嘉宾Claudia Pagliari教授通过视频作《数字医疗及其未来前景》专题报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和神经再生研究所副主任、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副主任、移动数字医院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天兵教授,在闭幕词中指出:面临医疗数字化的大趋势,中国的医疗大环境和国外存在显著差异,但就是这样的差距存在,数字化带来的颠覆才显得更加巨大。因此在面对数字化带来的革新的同时,中国医疗体系更要直视面前的挑战,充分剖析中国数字化医疗的现状,走好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论坛聚焦学术前沿,拓展国际视野,指明前进方向。到场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研究者、医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意犹未尽。《柳叶刀》杂志的各位主编们也感受到了中国医学科研人员的热情和无限潜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柳叶刀》杂志致力于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携手为中国未来的医学研究带来全新的发展。

(人民医院科研处、风湿免疫科、信息中心、宣传处)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