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和医者之本色:《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负责人马绪臣

师者和医者之本色:《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负责人马绪臣

    在学生心中,他是一位出色的口腔医学教授;在同行心中,他是国内外知名的颞下颌关节病学和口腔颌面放射诊断学专家;在患者心中,他是一位悬壶济世、务实清廉的名医。他就是北大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疾病及口颌面痛诊治中心主任、放射科前任主任马绪臣教授。

    2008年,马绪臣教授主持的课程《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荣获“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因为精品课程的采访,我们有幸在北大口腔医院的办公室见到了马绪臣教授。成就非凡、备受敬重的他给人一种慈祥谦逊之感,举手投足间透着儒雅和亲善。谈话之中,马教授常常发出爽朗的笑声,还不时捎带着天津和山东人的口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我们也逐渐走进了他教学、科研、行医的生活中。

精心教学:二十多年完善一门课程

    从1981年留校任教开始,马教授的任教生涯已经走过了二十七个年头。刚开始,他承担的是北京医学院本科生口腔颌面放射学的部分教学实习及大课讲授工作,1999年以后承担了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绪论、颞下颌关节病章的大课及提高课讲授。直至今天,由他所主持的课程“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说起这门课程和他的学生的时候,马教授如数家珍。他所指导的研究生中不少已成为了教授、副教授,有的在国外已成为著名学者、终身教授。

    多媒体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有机结合,是这门课程的最大特色。这门由基础课向临床课程过渡的面向本科生的桥梁课程包括了口腔颌面部多种疾病放射学、超声、核素及磁共振诊断等多方面内容。

    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前期教学是口腔医学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前的必修课。这部分理论教学均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基本素材,结合板书,并采用双语教学。“一方面尽量生动地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英语专业词汇,以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第二阶段为生产实习阶段,要求同学自己动手拍摄根尖片,直接参与医学影像图像的判读,并撰写部分诊断报告,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我在生产实习阶段,会根据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实行灵活、机动的“小讲课”教学,这样一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被大大调动了起来。”马教授介绍。在实际教学中 ,他经常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不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强调与临床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特别注意思维方法的训练,不拘泥于课本内容。

    当谈及教课用书的选用时,马绪臣教授对其恩师邹兆菊教授充满了敬仰和感激之情。“最早我们使用的是我的导师邹兆菊教授编著的两版《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后来根据口腔医学教学发展的需要,我又在其基础上编著了第三、四、五版教材,增加了有关方面的内容,并将其更名为《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无论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还是教学硬件上的改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的魅力,热爱并投身到这个专业领域之中。”马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目前,马绪臣教授主持的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已在北大医学部的局域网上公开,供同学们自由上网使用,为学生自学和复习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潜心科研:在口腔医学领域勇摘科学桂冠

   马绪臣与口腔医学的缘分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时的他还只是北京医学院口腔系的一位本科生。出于对这个专业的热爱,他选择了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一直在口腔医学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一切只是源于热爱。”在谈到自己在科研方面的成果时,马教授谦虚地表示这些东西没有必要谈太多。然而在他关于这一方面寥寥的言语中,我们却已经感受到了一位资深医学工作者的谦逊与踏实。

   长期从事口腔颌面外科学(颞下颌关节病)及口腔颌面放射学的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马教授,在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及颞下颌关节病诊断、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和造诣是有目共睹的。从1983年,他分别在《国际口腔外科杂志》和《国际牙颌面放射杂志》发表论文开始,至今已经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0余篇,SCI收录16篇。他身上是一长串的头衔:国际口腔颌面放射学会主席、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合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放射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他还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十五“211”项目基金一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一项,均为课题负责人。此外,由马绪臣教授主编并于200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CAI课件音像教材,为我国诸多师资缺乏的院校口腔颌面放射学教学解了燃眉之急。

    面对所有的荣誉,马教授仍然保持着一颗踏实奋进的学者之心。“我也只是做好我的本职工作罢了。”马教授谦逊的风范一如既往。

廉正行医:“我只是遵守了医生的基本道德”

    周一、周四上午是马绪臣教授的专家门诊。在这两天,他要从繁重的科研教学工作中抽出身来,投入到紧张的临床诊疗中。大量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求医,所以马绪臣教授经常要从早上持续工作到下午。考虑到一些不远千里而来的患者需求,他还会尽量为加号的患者诊疗。虽然时常忙得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是他依然坚持以和蔼、负责的态度耐心地为患者诊治。高超的医术让他得到了广大患者信任与爱戴,而他高尚的医德,更是备受患者称颂赞扬。

    在马教授的个人网站上,我们看到一位来自长春的患者母亲的留言。“我女儿颞下颌关节有时张不开,慕名马教授而从长春去北京。马教授真称得上是医者父母心,治疗非常仔细,帮我女儿治病同时还提出注意事项。遇到一位好的医生会使病人减少痛苦,减少就医弯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非常感谢 ”在网页上,类似于这样的称赞和感谢比比皆是。

    马绪臣教授不仅自身严谨负责,还经常以自己在内蒙古和山东等地基层医院的工作经历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老百姓千里迢迢到北京来看病很不容易,我们要多为患者着想,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穿上这身白大衣,就要想到医生的职责。”这是马教授行医多年的准则,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他不仅多次拒绝患者家属送来的红包、礼品,还严格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代收任何礼物。

    当问及马绪臣教授如何看待患者对他的评价和感谢时,他摇摇头,平静地说:“我只是遵守了作为一个医生的基本道德。”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背后蕴藏的却是一颗为民、务实的廉正之心。马绪臣教授从来不刻意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医德教育,但是他的行动,他的“身教”在潜移默化中让更多的学生知道了为人医者的责任,也让更多的学生将“医生的本德”铭记于心。

    无论是为人师者还是为人医者,马绪臣教授都尽心尽力,力求完美,呈名师和名医之本色。而当他带着爽朗的笑声,如数家珍般地讲述他的课堂故事和他的学生时候,我们更多地理解了一位老教授和老北大的师者情结。

(来源: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