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中医心语

  【编者按】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自2014年6月启动了“医路心语”主题征文活动,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投稿,从求学、从医、教学、科研等多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在读医求学之路、教医育人之路、行医问诊之路上的故事与感悟,感情真挚、发人深思、引人共鸣。北医新闻网特开辟“医路心语主题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

  大学志愿,是爹给报的:“学中医,中医好,传统文化古典美,大学校园女生多”。没有想法的我,以超过录取线100多分的成绩,在旁人“考600多怎么学中医”的议论声中,来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的漫漫征程。

  大学开学,为了节约路费减少开支,爹娘没有送我,在老爹“18岁已经是成年人了”的鼓励下,我扛着两个大包,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按照联合培养的招生说明,来到清华大学报到。到达已经是晚上10点,夜幕已深,当时的场景现在一点也回想不起来,就是一个累字,在勤劳的田导帮助下,来到宿舍倒头就睡。第二天起床后,跟全班同学认识了一遍,一共20个人,多么小而精悍的一个班。随即来到生物系馆,接受领导训话:“你们非常幸运,有这个机会来到清华大学,国内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生物系,完成2年的学习”。正当大家被领导的一番话说得心潮澎湃时,北中医的领导也及时跟进:“一门不及格退回5年制”,让大家的心情坐了个过山车。很快,我开始了在清华的求学之旅。清华大学确实是国内超一流大学,清华大学的天之骄子也是超一流的学子,但可惜我不是。2年完成生物系4年的课程,包括原汁原味原版教材配套海龟牛人英文授课的生化、基因、遗传和细胞四大课程,对于英语四级还没过的我,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不让爹娘的人民币打水漂,多少个日夜,多少个自习室,一本教材,一本字典,伴我度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科目门门及格,曾经以为不可能的任务被我完成了!

  经过快被磨掉层皮的两年,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母校,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了系统学习医疗知识。不比较不知道,回到母校我们才发现,在清华的学习经历已经培养了我们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但是困惑接踵而至。在两年系统的生物科学灌溉后,回到母校转投阴阳五行传统哲学的怀抱,不少同学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有同学当机立断,改换门庭,放弃了中医的学习之路。无论结局如何,这份魄力令人佩服。没那么有魄力的我,继续坚持中医学习。但作为一名现代化的四有青年,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冲突和争议,在我心中始终没有停息过,思考也从没有停息过。一边学习,一边质疑,反而让我对医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2004年的夏天,发生了一件医疗故事(不是事故),让我心中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当时我已经在临床实习了一段时间,差一年就毕业。暑假回家,我家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尽管我尽量低调,但无奈我们那里医学研究生,尤其是中医研究生确实太少,一听说我回家,左领右舍亲戚朋友纷纷前来就诊。当时我还没有医师执照,考虑到国家的法律法规,能推的尽量推,一段时间倒也安然无事。但是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对门邻居请我过去吃西瓜,我没能抵制住诱惑,施施然的过去了。吃得正爽,邻居阿姨说小戴帮你哥(她儿子)看看呗,他双脚特凉,这时候她媳妇插话说好多年了特凉,晚上睡觉都不敢碰他。这种情况下我难以推脱,心想这三十多度的天气能有多凉,伸手摸了一下,哇塞这是冰凉啊简直有摸冰块的效果。摸了摸脉,沉细,看看舌头,色淡苔少,回忆了一下课本这不是肾阳虚吗,正拿笔准备开个真武汤或者金贵肾气啥的,这时候大哥说了句“我特爱口渴,每天拿个大杯子不停喝水”。我心里顿时犯了个嘀咕,放下笔继续问了问,他不仅口渴多饮,还胸腹燥热,睡觉不爱盖被子,让他使劲伸舌头(舌头太长),舌根全是黄燥苔。不会是阳热内盛,格阴于外,阳气内闭而不能布达四末,故其外四肢甚凉甚至厥冷的热厥吧。我第一次正式诊病不会就遇上这种真热假寒的高段疾病,大热大寒之证要整反了不要了命了。我沉思良久,面沉似水,内心怔忡,默默写下白虎汤,淡淡地说道你试试吧。当时内心有个声音在呼唤:不要相信我。

  吃完瓜回家,第二天把这事给忘了。下午妈下班回来,开门进屋没说两句,说道刚遇到对门阿姨没说对门大哥好了。我心下一惊,立马跑到对门,正好大哥在,穿着个凉鞋在开电视,看我进门,说小戴你的药还真灵,我吃了两次就好了。我扑上去双手往两脚上一摸,真是不凉了,热的!我让他伸出舌头,黄燥苔没有了。我按捺住万马奔腾的心情,成熟地点了点头,说你再吃两付。撤回家里,我心里波澜起伏,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中医原来可以这么神奇。待心情平复之后,我说妈你那些要看病的亲戚朋友呢,迅速的来。

  我的第一次行医,给我印象深刻,让我到现在仍历历在目。至今,作为一名中医医生已经行医近十年,接诊病人没有一万也有八千,期间有人称赞中医的神奇,同样有人充满质疑。但无论如何,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希望用我的知识、技术和工作,为患者多解除一丝病痛。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中医人,我深深感到,中医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西方世界用洋枪大炮打开清朝国门的同时,西方科技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登陆的还有西方医学,绵延了几千年中国传统医学遭遇到了强大的冲击,在当时的中医著作中有明显的反应。直至今日,在接近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东西消亡的太多了,从行政体系、社会制度,金融、教育、建筑多个方面,几乎照搬或者借鉴国外。虽然几经波折,但中医仍坚持至今,甚至传向世界,成为华人世界的一颗明珠。但是这颗明珠日子并不好过。虽然中西医结合至今喊得依旧响亮,但二者的碰撞多结合少是不争事实。中医会是手机面世前的BB机吗?中医会是汽车面世前的马车吗?中医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吗?中医人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在这个新时代,机会与挑战并存,这是涉及每一个中医人的思考题。无法避免,必须面对。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逐本溯源。中医怎么来的?中医是什么?中医和西医是什么关系?想要这些问题的答案,等待下一次征文。

  (人民医院中医科 戴中)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