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急诊室的常住客

  【编者按】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自2014年6月启动了“医路心语”主题征文活动,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投稿,从求学、从医、教学、科研等多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在读医求学之路、教医育人之路、行医问诊之路上的故事与感悟,感情真挚、发人深思、引人共鸣。北医新闻网特开辟“医路心语主题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

  有段时间,我在医院急诊外科做志愿者。一眼望去,大屋子里,病床、留观病人、家属、医生、患者,拥挤而杂乱。这里的志愿者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帮病人指指路、告知就医流程。但很多时候,他们的问题也不多,有问题也会直接问医生、护士。闲的时候,我便去看医生们如何接诊,了解留观的患者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断断续续地,在急诊呆了一个月。我竟然每天都能看见一张熟悉的面孔,就在医生工作台的对面。40、50岁的男子,个子不高、体型微胖、但脸上总是露着笑容。他坐在休息椅上,对面是一个卧床的老年妇女。经常看到的是,他坐在老年妇女的对面,却侧着脸跟身边的人聊天,大声而生动,神情与动作很有老北京的感觉。某天,没有就诊患者的时候,我便走到他跟前,或许是好奇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他都在吧,或许是想找个人聊聊天。

  从第一次胆怯地跟他聊天,到现在的去急诊必跟他聊天,这中间,我对他的了解也在一步步加深。我不会刻意去问及他的隐私。但在一次次随意的聊天中,他的模样与身心徘徊在我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他这大半年里一直呆在这所医院,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年逾80的母亲,依我的年岁可称她为奶奶。去年奶奶要做阑尾炎手术,术前血象异常,继续查,便查出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他是昌平人,却对昌平当地的医疗水平很不信任,对口医院恰是血液科排名靠前的人民医院,便很欣慰地来到这里就医。但据他所说,要不是能报销,人民的血液科还比较靠前,他一定会去协和,那所中国人心中最好的医院。但即使他带着些许将就的心理来到人民医院,这里还是不能满足他一床之需。全国各地来京求医的患者实在是太多了。因为奶奶的年岁已高,情况较为复杂,就诊之初便在急诊住下了。只是没想到,这一住就是8个月,整整8个月。而他,一直用“坚持”来形容这一段生活。

  他年轻时曾是政府部门的宣传人员,一度是昌平的楷模,后下海弄潮,却不甚得意。现以文字谋生,做过不同杂志的编辑,最终以代笔写村志为业。顺利的时候,3个月可以写出一本,大概能获得两三万的收入。而就在去年,时来运转,刚要接手一个大项目的时候,奶奶就生病了。这份无奈,至今仍是叹息。除了母病卧床,他还有一个精神异常的弟弟,一个上初中的女儿,父亲早逝,妻子也死于多年前的一场车祸,未再婚。于是,家计的维持、陪诊的压力,只能他一个人来扛。

  其实奶奶的治疗,不过是每月定期注射一次化疗药,每天服用一些口服药。不舒服了,去门诊做些小检查、小处置。我一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们一直都在这里,连过年都不回去。

  交流中,我发觉他对昌平当地的医疗水平难有信任是主因,其次是寄居急诊室求医便捷、经济开销低于住院。他告诉我,一朝回到家里,病情不稳定的老母一旦出现状况,再折腾来人民医院,不一定有床位,即使有,所有的检查重新来过,动辄上万。而现在,每天呆在这里,床费、生活费、药费,所有的加起来,一个月也就两三千。经济上划算。只是人会辛苦些。他自己,每天晚上就睡在灯火通明、开放的急诊室里,床是连成一排的狭窄休息椅,枕头、被子就是自己的几件衣服。他也觉得急诊室里的人员进出杂乱、水房不洁净,经常是几天不洗脸、不洗澡,每周回家一次,洗个干干净净,再回来,进行下一周的坚持。每天,他会照顾奶奶的一日三餐、大小便,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将她用轮椅推出去。而奶奶,精神好的时候,胃口好些,能坐起来,看看周遭的一切,随便说两句。但更多的时候,她只是蜷缩在床上,睁着眼或睡觉,告诉他是肚子饿了,还是要上厕所。于是,更多的时候,他是在跟急诊室里的人员聊天,已经有他很熟的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了。经常,他也会对我评论起某个大夫的人品,今天急诊室里又发生了什么,还会聊聊他对医学生前途的见解。

  更多的时候,他会说特别不喜欢这里,脏、乱、差,但不得已将所有的时间都耗在这里,甚至担心某天自己是不是会被传染上什么病。但真的无从选择,回去,肯定是不如现在。有什么办法呢?坚持吧,只有坚持。昨天,他告诉我说:专家最初的预期是生存期不超过半年,而奶奶已挺过8个月。现在专家说是不超过1年。我继续问他:那你准备是一直呆在这里。潜意思就是,是要呆在这里等死。他笑了,反而有些欣慰,对啊,坚持吧。

  也许是我太年轻,站在一个医学生的角度,奶奶的病不过就是定期的化疗与症状学处理。完全可以在当地门诊处理,然后回到家过平常人的生活。没想到,这一对母子却选择在大医院急诊室里苦熬间隙治疗的阶段,生命的最后一程也是要在这里度过。不相信当地的医疗机构,把寄居急诊室当作最好的选择。这背后是社工服务的缺失,也没有死亡教育与姑息治疗的辅导,更没有安宁缓和医疗的帮助。

  生命,应该有更静美的归宿。

(人民医院 冒丹丹)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