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领略医学之美 感悟生命之真”学生作品展侧记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是特鲁多(E.L.Trudeau)医师的墓志铭。在没有发现结核菌的100年前,特鲁多医师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结核病疗养院,此时医学知识与治疗手段都非常匮乏,面对患者他的无奈与无助可想而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特鲁多感悟出关爱病人的重要性,随即提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行医理念,并将其作为一生践行的座右铭。

  2014年10月-11月,第七届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周举办。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美学研究中心以“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为主题,由韩英红、张莉老师精心策划与设计,举办了第三届“领略医学之美 感悟生命之真 ”学生作品展,展出的作品是从选修医学美学课程的学生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展出效果令人全校师生振奋。

  学生对“诗性表达”逐渐熟悉,作品种类丰富多彩包括摄影、画作、诗歌、歌曲等,而且本届展出的学生作品,题目及文字说明都采用了中英文对照,使主题更加深刻、鲜明、灵动。关键是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全身心投入,不仅开启“知性思维”,也学习用审美感悟等诗性语言进行表达,这是两种不同思维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作品中均有所体现,展示出了学生对人体、生命与医学的完整理解与情感体悟,给观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诗性语言是表达温情的方式,它突出了医学的人文性,促使学生们不仅学习“知”道,也学习“悟”道、体验“道”,这样的医学生将会更加适应医疗模式的改变,也必将使医学更加温暖。

  据悉,医学生接受与之相关的医学人文教育与培训是医学教育的应有内容,对此北京大学医学部非常重视。其中,医学审美教育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起,课程负责人韩英红老师采取情感体验式教学,倡导学生尝试用“诗性语言”表达人体、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医学主题,并将特鲁多医师“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行医理念贯穿其中。这种表达有别于学生们早已习惯的“知性思维”,侧重医学及人的整体性、趣味性、情感性、表现性、自由性特征,并递交作品作为检验学习的重要形式。作品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周期间展出,反映强烈。

  (来源:求是网 作者: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美学研究中心主任 韩英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