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一个冬天的记忆

  【编者按】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自2014年6月启动了“医路心语”主题征文活动,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投稿,从求学、从医、教学、科研等多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在读医求学之路、教医育人之路、行医问诊之路上的故事与感悟,感情真挚、发人深思、引人共鸣。北医新闻网特开辟“医路心语主题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

  2010年,我有幸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批支援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医疗队队员,因此,这一年变得不再平凡,它成为值得我用一生去追忆的峥嵘岁月。

  10月11日,带着院党委、人事处各位老师和科室领导、同事的深情嘱托,背负着沉重的行囊,我们踏上了无限向往的援疆之路,这是一次历炼与成长,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到达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的第二天,我们就投入到了紧张有序的工作中。首先确定医疗队每位医生的查房、门诊时间,我被安排周二门诊,周三查房,心中时刻牢记着自己代表的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肩负着医学部、卫生部对新疆卫生事业的殷切希望,也承载着党对新疆人民的无限关怀,因此,进入科室的第一天,我就郑重地将党徽带在胸前,时刻提醒自己,牢记使命,克服困难,勇于奉献。无论在门诊,还是病房,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充满关爱为他们诊治,带来先进诊疗技术的同时,也带来首都卫生工作者的一份爱心。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将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当地的医生,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神经内科是一个专科性很强的科室,扎实的解剖生理和定位诊断学技术是基础,是关键,也是难点。和当地的医生深入接触后我发现年轻医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在积极参与医疗队面向全院讲座的同时,我主动开展了在神经内科的系列讲座,重点讲解神经解剖、生理和定位诊断学方法,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制作课件,上网下载解剖图片,一次,当我做完第二天要用的幻灯时,发现已是凌晨,距离上班只有三个小时了,尽管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但我的内心时刻能感受到充实的快乐。系列讲座获得广泛好评,逐渐吸引了来自神经外科、骨科、镇痛科、康复科等多学科的主任和年轻医生参加,共同的工作、学习过程中,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到达的第二天,我还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在古丽院长的带领下,来到ICU,接管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女性,维吾尔族,55岁,是当地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局长的妻子,在由汉族医生对其进行颈椎病封闭治疗的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由于缺氧时间较长,抢救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家属和医院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他甚至要用武力来解决这次医疗意外。我仔细听取了ICU医生的介绍,患者目前的情况是:深度昏迷、所有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消失、癫痫持续状态、高热、重症肺部感染,同时还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每天的医疗费用接近2万。我心里明白接手这个患者就意味着有一场硬仗要打了,然而,身为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生,作为援疆医疗队队员,我知道自己不能退缩,迎难而上是唯一的选择。临行前动员会上领导的话还在耳边萦绕: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有些人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来人民医院,没有机会了解人民医院,而你们就是他们眼中的人民医院。我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和重托,从那一天开始,我至少每天查房两次,忙完神经科的工作,就去ICU看病人,外出义诊后回到医院已经是晚上了,我顾不上回宿舍就赶到病房,询问当天患者发生的情况,详细查体,分析生命体征的变化、出入量、回报的化验、检查结果,根据具体情况和值班医生一起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向护士交待吸痰、拍背、翻身、肢体功能位摆放等护理细节。回宿舍后上网查阅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精心调治,首先是针对性的抗感染和有效的抗癫痫治疗,因为,癫痫频繁发作和肺部感染是两个互相影响的因素,使病情进入恶性循环,随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我们严密监测各项临床指标,做血和痰培养,找到最有效的抗菌素,结合脑电图的结果调整抗癫痫药物,当天,癫痫发作得到有效控制,第三天,癫痫发作完全停止,第五天,肺部感染明显好转,体温趋于正常,第七天,患者体温第一次降到正常范围,出现病理反射,第二周,生理反射恢复,第三周,肺部感染治愈,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停用所有抗菌素和生物制剂,治疗费用从接管时每日近2万元降到只有几百元,肝肾功能等化验指标逐渐回到正常范围。这时,积极的康复治疗开始进行,患者的肌张力慢慢恢复,肢体渐渐有了自主活动,医疗队支援的2月间,患者体温持续稳定,血糖平稳,未再出现癫痫发作,无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辛勤的付出获得患者家属的高度信任和当地医护人员的认可。在精心诊治患者的同时,我经常和家属谈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取得他们对医院和医生的理解,进一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解家属和院方的矛盾。一天早上,当隔着探视的玻璃窗,看到家属握着院长的手在交谈,那些最初接管患者时所承受的压力、深夜检索资料的疲惫和一次次查房的艰辛都在瞬间融化了,我的心里油然升起的是给予的快乐和医者的神圣与职责。

  另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患者最初也涉及医疗纠纷,她是一位维吾尔族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主因双下肢力弱进行性加重3月余入院,初诊为腰椎间盘病变,治疗后病情进行性加重,曾多次院内外会诊,请到当地医学院附属医院、自治区各大医院、上海、南京等地专家会诊,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效果不好,病情持续加重,已瘫痪在床,患者近乎绝望。家属一直不接受诊断意见,与院方的对抗情绪激烈,已经复印病历,准备起诉。医疗队到达第三天,业务院长组织全院会诊,仔细分析病情,复查肌电图,最后诊断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该患者同时合并神经轴索变性改变,向家属详细讲解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病变累及轴索时病程较长,对治疗反应差,并提出病情可能继续进展,使家属对后期的病情进展有思想准备,最终,家属接受了临床诊断,对自身病情有了正确认识,消除了敌对情绪,能积极配合治疗。2周后,患者出现双上肢瘫痪,再次组织全院会诊,多学科共同参与,经过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进行激素冲击治疗,及时控制了病情进展,在援助期间坚持每天查房(包括周末),为了改善患者情绪,和康复治疗师一起鼓励她在病房为我们唱过去在舞台上表演的歌曲,让歌声唤起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康复的希望,有效缓解了所在科室和院领导的压力。医疗队即将离开的时候,我去病房和她告别,她紧紧握住我的手,泪流满面,用不熟练的汉语讲到:“谢谢你!我舍不得你走。”此时此刻,我的眼前浮现出大学毕业时的激情和梦想,多年来,在日复一日的压力和现实面前,似乎已遥不可及,然而,这一刻,我觉得一切正在眼前清晰地呈现开来……

  一个深夜,急诊室来了一个重症患者,男性,43岁,剧烈胸痛、腹痛、右下肢瘫痪、强烈濒死感,血压不稳定,急诊值班医生请来了科主任,仍不能确诊,这时,我和医疗队的心脏科、普外科队友也被请到急诊室紧急会诊,我们详细询问病史、做细致的专科查体,迅速通过院办请到放射科、彩超室的主任连夜来到现场,协助诊断。患者是一个来自南疆的打工者,他没有钱,身边也没有家属,是被一起打工的老乡送来医院的,在CT室等待入仓之前,我走进扫描间,来到他的床边,蹲下来握住他的手,告诉他:“我们现在只是要做一项检查,没有危险,不会增加痛苦,也不会花很多钱,我们都会在外面等你,医院里技术最好的医生、还有北京专家都在这里,不用担心,我们会尽力的,相信我们。”最后结合彩超、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本病的发生与常年被忽视的高血压有直接关系,这里的医疗条件太有限了,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看着他苍白和晦暗的面容,想起我和他对话时他眼角的晶莹,我的心在绞痛,我能够理解,现在令他深深痛苦的不仅仅是疾病,更重要的是身后太多的不舍和牵挂,他是家里所有收入的来源和全部支撑,在弥留之际,他怎能放得下一家老小,而我们作为医生能够做的只有安慰,给他温暖,让他人生最后的时刻不再那样孤单恐惧。最后,由于病情危重,没有手术条件,患者很快离开了我们。这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危重病例,为此,医疗队组织全院进行了一次特殊的病例讨论,会上,我对神经内科出现的症状做了系统的分析,和大家共享了文献复习的结果,我想这种方式可能也是对死者最好的告慰吧,他走了,带着万般牵挂和难舍,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病例,让这里的同行学到更多关于主动脉夹层这一危重急症的知识,我们希望在将来,这类疾病的患者能够因此而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在最后的总结思考中,我谈到三点体会,第一是临床基本功的训练,任何疑难的病例,我们都会在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中找到蛛丝马迹,前提是具备扎实的临床基本功,而这却是高科技发展下的医学所日渐忽略的;第二,我谈到临床医生应该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因为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呵护健康、更多地挽救生命,选择做医生就选择了终生去学习、去探索,这是职业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生命的重托,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第三,我谈到对患者内心的关爱,确实,医学是自然科学的范畴,然而,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是鲜活的生命,因此,它不同于其它学科,医生的眼中不能只有疾病,而一定时刻牢记,患者更是一个有丰富情感的生命,我们心中永远要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在我们从业的最初,老师教导我们:医者父母心。年轻的我们当初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20年的从医生涯中,我渐渐领悟了其中的道理。我和所有医生分享了研究生毕业时一位前辈的教诲,他说,良好的医德是成为好医生的前提和基础,古人云,智者,才也;圣者,德也,那么,智圣合一就是精与诚、才与德溶于一身所达到的学问与品行的完美统一,是人格升华所达到的圣洁之境界,医生必须具备坚定的人生信念,刻苦的品德修养,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人民的赤诚之心。我用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克医生墓志铭上的一段话和大家共勉: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穿越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时至今日,很多医务人员仍在努力践行,表达着医学对生命的牵挂。诚然,人类目前所使用的技术手段,无论如何先进和发达,在现实中应对疾病、痛苦等生命难题时,总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缺憾和不足,真正做到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与治疗疾病、祛除痛苦的有机融合是一个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太多时候,我们无力挽留生命,也无法了却患者的所有心愿,然而,我们一定要有悲悯的心,给他们更多关爱和温暖,因为,我们守候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时,我看到台下很多医生的眼中和脸颊有泪水,报告结束的时候,爆发的掌声告诉我,在这里,我做到了一个医生对职业精神的坚守,完成了北医人传承医学精神的使命。

  11月17日是古尔邦节,这是穆斯林的重大节日,在和维族同胞相处了一个多月之后,我们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一天,整个医院放假了,清晨,我精心编辑了祝福短信发给神经内科和有业务联系的其他科室维吾尔族医生、护士,祝贺他们的节日,在内心为他们真诚地祝福。然后,踏着纷飞的雪花来到病房,看望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患者,当我出现在病房,看到他们眼中闪着泪花,有感动,有幸福,那是情感的真挚流露,一位患者握住我的手说:“李博士,谢谢你!”声音哽咽了,她没能再说下去,手在微微颤抖,我了解她的内心,我相信,在那一刻,我们的心中没有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隔阂与猜疑,也不存在民族的矛盾和分歧,有的只是一种真情,是心灵相通的温暖与欣喜,是医患和谐、民族团结的优美旋律。这时,窗外寒风凛冽,大雪飘飞,然而,在我内心,乌鲁木齐的冬天并不寒冷。

  两个月后,当依依不舍踏上归程,回首这段无怨无悔的日子,我在心中默默祝愿,祝愿所有的病人早日康复、友谊医院日益强大,祝愿新疆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祝愿这里的天空永远蔚蓝、高山的雪莲永远纯洁美丽。

  (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党支部  李永杰)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