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霜叶红于二月花

  【编者按】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自2014年6月启动了“医路心语”主题征文活动,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投稿,从求学、从医、教学、科研等多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在读医求学之路、教医育人之路、行医问诊之路上的故事与感悟,感情真挚、发人深思、引人共鸣。北医新闻网特开辟“医路心语主题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

  正在伏案工作的您,请稍稍放松两分钟,和我们一起做个小运动好吗?

  俯卧,双肘弯曲支撑于地面,躯干伸直,腹肌收紧,脊柱延长……没错,就是时下流行的平板支撑,10s,20s,30s……已经开始发抖了吧?好吧,那就休息一下,看一看下面这位的表现吧:

  1分30秒过去了,这位依旧面带微笑,轻松自然。不要急着说您能做得更久,她可是一位85岁的老奶奶,头发花白,皱纹满面,患有冠心病、高血压、陈旧脑梗塞,以前是一名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可不是运动员出身。自从二年前开始,这位姓裴的老奶奶一直在北医三院中央党校院区心肺康复小组的指导下进行规律运动训练,活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到了明显的改善,用裴奶奶自己的话说,“我家的小辈儿都没有我精神头儿好呢。”

  北医三院中央党校院区的心肺康复小组成立于2012年,目前参加运动的老人达到130余人,小组的负责人是徐顺霖医生。说到这位徐医生,在参加康复小组的老人们眼中可算得上一位传奇人物。“徐医生是一位博士后,以前在南方的医院做过院领导,冠脉造影、起搏器、射频消融样样都通,现在总是亲自陪着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做运动,我们都很感动。”“徐医生非常亲切,虽然现在有一些关于医患关系的负面新闻,但是在这里我们从来不会觉得紧张和冷漠。”“康复小组的运动训练方式很科学,以前盲目运动会觉得疲劳,不运动又会浑身乏力,现在确实感觉身心舒畅。”老人们进行了耐力、抗阻、平衡等全方位的训练,以前走走路都快要摔倒,现在可以踮起脚尖20秒;以前只能上一层楼,现在可以一口气上四层楼;以前由晚辈照顾生活起居,现在拉着他们一起来训练......

  对于徐医生和他领导的康复小组来说,组织老人进行运动训练,是专业、是乐趣,更是责任。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医疗条件的改善仅仅意味着和医疗器械、药品越来越亲密的接触吗?“肥胖、懒惰、饮食不健康,有的人什么药物都用上,就是效果不好,生活方式的改善很重要。”“不必要追求肌肉力量和速度,那是年轻人和身体素质良好的牛人们。要学会呼吸,追求慢长走的耐力,用小重量肌肉训练。年轻时内脏作为后勤部供给全身肌肉,而老了,就得让肌肉帮助内脏获得更多的血流灌注,而不是累坏内脏!忌讳力竭训练,疲劳有损免疫力。”“在给老人的耐力和力量训练中,最讲究的就是呼吸。不会呼吸,反而对心脏有害,尤其是左房压和左室充盈压。这是运动心脏康复中极为强调的动作环节。”有的时候,老人们觉得自己是排排坐的小学生,手里拿着弹力带等运动器材,认真的听着徐医生侃侃而谈和亲自示范;有的时候,老人们觉得自己是康复小组的老朋友,家长里短都喜欢跟医生们聊一聊。在认真专业却又深入浅出的指导下,老人们忘记了自己是患者,中央党校院区的康复小组成了一个轻松欢乐的大家庭。而老人们的运动数据经过整理,也发表在多篇杂志,为同行们的工作提供了更多参考。

  霜叶红于二月花,祝愿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霜的老人们,在运动中焕发活力,在和谐中收获健康。生命在于运动,但并不是勉为其难的盲目努力,也不是漫不经心的随便走走。科学、专业的运动训练目前还未得到大众的足够重视,对于好多喜欢“吃药养生”老人们来讲更是远远不够。希望我们的工作可以积跬步以致千里,用科学的方法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添砖加瓦,用爱心和耐心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校院区 李学宇)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