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全国政协委员高炜: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分级诊疗为医疗“减负”

  医改一直是政府和全民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医改的举措,要全面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等等,任务艰巨。

  医疗改革不仅仅是政府行为,还需要医改的主体——患者和医生(医院)的共同参与和获益。但多年来医生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医生们长期超负荷或带病工作,因过度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新闻屡见不鲜。暴力伤医时有发生且得不到有效解决。近年来报考医学院校的年轻人在逐年减少,医疗已不再是热门专业,医生的子女也很少子承父业,医生这个职业已经成了“高危”“高压”职业。

  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每天所面对的是生理和心理都存在一定问题的患者。医生的职业责任是为他人解除心身病痛,提高社会人群的生存质量;但就个体而论,医生同样具有一般人的属性(生物特性),置身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同样会产生身心健康问题。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发生率高于其他职业,90%的医务人员感觉工作压力大, 1/3以上的医护人员压力达到重度。焦虑、抑郁发生率高。医生加班加点已经是常态化,我们的研究也显示,医生平均每周在医院的工作时间达50小时以上(周末和业余时间的培训、学习、撰写文章、备课均未计算在内)。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基本上都是倒班制,工作和生活没有规律,且长期处于超负荷和高度紧张状态,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大多数医护人员有睡眠障碍、恐怖、焦虑烦躁、偏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汽车需要年检、需要保养,开车不能疲劳驾驶这是大家都能理解和执行的。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建议从保障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和深化医疗改革、分级诊疗及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两方面入手:

  1. 立法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职业安全感,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1) 强制落实职工体检制度,作为医院绩效考评的内容;不鼓励带病工作。我们对11个省市30家三甲医院的初步调研资料显示,医务人员职工体检在大部分医院都有制度保障(尤其是45岁以上人员),但未强制执行。至少15%的医务人员未参加体检,其中大多是临床一线主力,由于工作繁忙无暇参加体检。医务人员健康体检一方面是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并得到及时治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患者的安全。

  (2) 落实医务人员带薪休假制度,并作为医院绩效考评的内容。带薪休假是国家正式出台,2014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过并发布施行的。但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医院有带薪休假制度(个别医院无休假或休假无薪),但极少医院能够完全落实且无相应补偿。大部分从事放射相关医疗工作的人员无放射休假和补贴。

  (3) 落实劳动法工作时间规定:医务人员不仅带薪休假得不到保障,为了缓解所谓的“看病难”,很多地方行政管理部们还硬性规定开设周末门诊、节假日门诊和夜诊(无法安排补休);医生连续工作时间过长[白班连夜班,第二天还需正常上班(至少半天),完成计划的手术、门诊、查房等等]、延时工作已经常态化。医务人员处于超负荷运转,工作和精神压力巨大,生存状态令人堪忧。建议落实劳动法相关规定,延长医生工作时间不是解决看病难的有效办法。

  2. 深化医疗改革,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1) 做实分级诊疗是当务之急:加快推进医改进程,分级诊疗与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相结合,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和共同发展。不同级别医院各司其职,患者有序就医。

  (2) 推进全科医学发展和基层医生培训: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基层医生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与考核制度,政府应加大投入,从政策上保证基层医生的培训和权益,避免人才流失。

  (3) 医保制度应成为医疗资源合理调整的杠杆:通过调整医保报销比例,让慢病或常见病患者可以合理流向基层或社区,让患者能够理性就医。

  (4) 有效解决医疗纠纷,制裁暴力伤医。

  (5) 加强健康宣传:提高健康意识,做好疾病预防和康复。普及医疗常识,让公众了解并非所有的疾病都需要上大医院,并非所有的疾病都需要找专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人为制造的就医难。

  (高炜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