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药品上市后研究论坛——大数据与药品上市后研究”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

  5月29日-30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了“北京大学药品上市后研究论坛——大数据与药品上市后研究”。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医-信”种子基金课题支持,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心承办。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评价中心(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化药监测与评价处副处长董铎,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沈如群处长、韩鸿宾副处长,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谢冰副院长等领导莅临会议。同时参会的还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信息学中心、第二军医大学、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厦门卫生信息中心、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及企业界与药品大数据研究相关专家学者,医学部教师及学生百余人参加。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领导郝卫东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为大会开幕式致辞。柯杨在致辞中指出,她见证了医学部药品上市后研究的学科发展过程,并着重强调以下几点:其一,医疗技术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新材料的发明和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新药的产生,药品评价这个学科领域近年来的发展上。对药品的评价反映了对生命复杂性的认识,以及对疾病复杂性的认识。任何新的技术包括新药都不会在每个人身上产生完全同等的疗效和相同的不良反应,因此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品质量,需要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和设计进行研究,也就需要使用很大的样本量,即使在药品上市之后也要进行持续的评价和研究。其二,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依赖于科学的设计以及新评价技术的应用,这就需要大家联合起来,边研究边应用,相互学习、加强培训、不断普及、持续创新。其三,随着大数据相关技术对医疗领域的不断渗透,传统医疗的数据采集、监测和诊断、治疗方式和方法都在不断革新,不仅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同时也给药品上市后研究带来重大变革和机遇。将大数据相关新理念和新技术应用于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充分挖掘来源多样、信息海量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价值,是药品风险管理的一个巨大机遇。药品上市后研究工作将对我们今后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医疗大数据提供良好的参考。其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由詹思延教授牵头的医学部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9月,整合了循证医学、药物流行病学、临床药学、药事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资源。在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中,医学部科研处牵头了100个种子基金,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黄安鹏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黄一宁教授,以及他们形成合力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体现了这个学科的与时俱进。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詹思延教授靠自己坚实的专业背景和学科发展责任心,靠自己的合作精神,让北大走在这个学科领域的前沿,初步与国际接轨,并且通过培训,普及、发展学科,协助政府对医改建言献策,意义重大。医学人要主动引领医学和健康的交叉,这体现了医学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她衷心希望此次会议能够为不同背景、不同领域但有着共同目的、愿意为国家大数据利用和上市后研究贡献一份力量的同道中人,搭建良好的探讨和交流平台。

  北京大学的詹思延教授、香港大学的马丁教授、北京大学黄安鹏副教授、第二军医大学的贺佳教授、世界卫生组织乌普萨拉监测中心的安娜博士和达蒙博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评价中心的董铎处长、美国哈佛大学的杜胜伟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赵乐平教授、北京市安贞医院的马长生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信息学中心俞国培教授、厦门市卫生信息中心的孙中海主任和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邓剑雄主任分别作了“真实世界数据与药品上市后研究:机遇与挑战”、“如何转换和加载观测数据”、“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利用真实世界观察性数据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信号”、“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展”、“迷你哨点监测研究计划概述:发展与未来”、“上市后研究中的大数据(全球前瞻性视野)”、“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控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应用”、“医疗健康大数据与应用”、“厦门区域数据化平台介绍”、“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系统介绍”的学术报告。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的周晓枫博士、博睿同信医药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的高双庆经理以及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的萧燕博士也分别就“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的通用数据模型-案例研究”、“利用医疗保险大数据分析在药品上市后研究中的作用”、“真实世界数据在药品上市后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的主题进行了报告。与会者对推动大数据在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的探索应用研究,探讨在药品大数据上市后研究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研究水平等内容极为感兴趣并积极参与讨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心)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