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亚洲关节镜学术大会暨第三届北京大学运动医学论坛在京举行

10月11日至13日,由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运动医学产学研创新联盟、亚洲关节镜学会、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六届亚洲关节镜学术大会(以下简称AAC)暨第三届北京大学运动医学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运动医学、运动康复及运动营养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交流、探讨国际运动医学前沿动态、技术创新及现代医疗学科间的融合发展。

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韩启德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院士,北大医院名誉院长郭应禄院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王建华,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山西省医学会会长卫小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第一副主席李国平,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谢敏豪,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教授、骨生物学家肖国芝,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协会(OARSI)理事会理事丁长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健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宋纯理,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敖英芳,亚洲关节镜学会创始人、名誉主席Sung-Jae Kim教授、主席AndriLubis教授、执委会委员Edgar M Eufemio教授等,及来自美国、英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出席。

大会现场

韩启德对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在运动创伤的救治与康复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同时指出,作为体育强国和运动大国,中国运动医学的规模还有望逐步扩大。他希望运动医学学界在完善手术的基础上重视运动功能的康复,加强精准医疗和多学科跨领域合作。韩启德最后指出,运动损伤的预防胜于救治,运动医学工作任重道远。

韩启德致辞

王建华指出,国家层面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和任务。运动医学产业的各个链条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将作为产学研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为中国乃至亚洲的运动医学产业注入创新活力,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

王建华致辞

詹启敏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指出中国运动医学是伴随着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一路开拓创新。个体化、精准化医疗需求的逐渐增长给中国医疗工作者带来了新挑战,希望研究所今后不仅要关注流行病大数据,更要关注同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异质性,推动关节镜技术的不断革新。

詹启敏致辞

乔杰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快速提升,对关节镜医师的数量和技术要求也在增长。运动医学研究所率先在首都国际机场院区开启了运动医学技术的推广,北医三院崇礼院区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定点医院,敖英芳教授作为首任院长带领院区开始了备战冬奥的工作,未来还需要更多专家的支持与合作。

乔杰致辞

敖英芳感谢社会各界对学科发展所作的贡献和积极推动,同时希望与亚洲各地区关节镜领域专家携手并进,开启新征程。随后AndriLubis和Sung-Jae Kim就关节镜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同敖英芳一起举行了AAC会旗交接仪式。

敖英芳致辞

交接会旗

开幕式结束后的学术论坛上,郭应禄院士进行了题为“微能量医学”的专题报告,Sung-Jae Kim教授就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关节松弛问题进行了阐述,王陇德院士以“健康中国2030的机遇与挑战”为切入点,指出了影响目标实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李国平就“2020年冬奥会的筹备进展”进行了报告,卫小春介绍了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研究现状,敖英芳分享了软骨再生微环境的基础研究,阐明软骨组织微环境变化对其损伤修复过程影响机制,以及以此建立的软骨组织再生微环境创新理论体系。

专题报告

在随后的肩关节运动损伤分论坛、髋关节运动损伤分论坛、膝关节运动损伤分论坛、足踝运动损伤分论坛、运动营养分论坛、运动创伤康复与护理分论坛和北京大学运动医学青年论坛中,各专业专家分别就该领域前沿进行专题报告,并结合临床常见问题给出预防和应对策略。在“匠心小灶”环节,专家们对基础手术技术进行展示和讲解,并对难点及热点手术的步骤进行了详解。

分论坛会场

在本届学术盛会中,自由发言环节成为最受关注的部分。本次会议收到来自亚洲各地区自由发言投稿363篇,最终录用大会发言87篇,电子壁报105篇,大会交流171篇。自由发言环节历时一天,涵盖了运动医学及其相关领域,展现了亚洲地区关节镜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北医三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