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9位专家获第六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
12月7日,以“初心思源,践行于前”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女医师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表彰活动在京举行。全国妇联主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女医师协会终身名誉会长何界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烧伤整形专家夏照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国际女医师协会前主席Bettina Pfleidere,国际女医师协会西太区主席、香港女医师协会会长余诗思等出席会议。全国妇联办公厅主任单丽洁,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部长杜芮;中国女医师协会监事王捍峰、顾芸,“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推介评审专家及来自全国各专委会主委、代表1200余人出席开幕式。
乔杰致辞(主办方供图)
乔杰在致辞中指出,女医师在贯彻党对卫生工作的要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促进医学科学发展、推动学术领域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女医师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果敢和精湛医术,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面向基层健康科普宣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女医师协会将继续为全国女医师搭建树立榜样、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助力广大女医师的成长。
Bettina Pfleiderer致辞(主办方供图)
Bettina Pfleiderer在致辞中回溯国际女医师的历史进程发展及如何发挥女性在医疗中的积极作用。并表示,今年7月28日,在国际女医师协会(MWIA)成立10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中国女医师协会正式成为MWIA成员,非常欢迎广大的中国女医师群体融入MWIA大家庭,为世界女医师群体发展贡献力量。
韩启德在主旨演讲中对女医师协会提出希望(主办方供图)
韩启德在主旨演讲中赞扬了中国女医师在国家建设和全民健康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对女医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他指出,女医师协会要更进一步增强凝聚力,让加入其中的每一位女医师,都能够感受到女医师协会对自己成长带来的帮助,同时在这个组织里更多发挥作用,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颁奖仪式上,沈跃跃、韩启德、何界生、乔杰、Bettina Pfleidere等向25位荣获第六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获奖者、1个全国最美家庭、6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3家全国巾帼文明岗单位颁发证书及奖杯。
其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管理科研创新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昌晓红教授、王辉教授(基础医学科研创新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卓莉教授、刘梅林教授、熊晖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惠平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等9位来自北京大学临床一线的专家荣获第六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熊晖代表25位获奖者发表感言。
管理科研创新将获得者沈琳教授(右三)
基础医学科研管理创新奖获得者昌晓红教授(右一)、王辉教授(左二)
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获得者张卓莉教授(右二)、刘梅林教授(右一)
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获得者李惠平教授(右一)
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获得者李蓉教授(中)、熊晖教授(左三)、黄悦勤教授(左二)
熊晖代表25位获奖者发表感言(主办方供图)
部分获奖者合影
颁奖仪式后,韩启德院士、夏照帆院士、陈香美院士(301医院)、乔杰院士及Bettina Pfleidere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
为期两天半的第五届中国女医师大会,全国女医师各专委会召开学术论坛,北京大学多家临床医院专家在学术论坛上报告各自的科研工作。
延伸阅读:获奖者简介
沈琳(管理科研创新奖获得者)
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I期临床试验病房主任。专注于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治、临床研究与转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承担国家或省部级课题近10项,国际合作及横向课题3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
引领胃癌精准药物治疗与转化研究的快速发展;推动并牵头北京市肿瘤专科医师培训试点;牵头搭建的肿瘤MDT平台成为国家示范中心,并在全国开展MDT试点;牵头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及I期临床研究联盟,推动的新药新方法临床研究,有望改变临床实践。创造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昌晓红(基础医学科研创新奖获得者)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肿瘤研究室副主任。研发治疗卵巢癌的6B11-OCIK注射液获得cFDA临床I期批件,并成功转化,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建立了国内首个子宫内膜异位症永生化细胞株,在该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得到应用。获得发明专利4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作为子课题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著)100余篇。
目前兼任中国女医师协会干细胞与免疫细胞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王辉(基础医学科研创新奖获得者)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医学部检验学系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获得者。长期从事细菌耐药机制研究,领导团队率先发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MRSA、CRE、CRAB等动态流行病学数据和耐药的分子机制,为耐药菌的防控和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主编十二五精品图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主译美国《临床微生物学手册》(第11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等。
兼任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药敏委员会折点工作组委员、中国医促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常委兼临床微生物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兼临床微生物学组组长、北京市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张卓莉(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获得者)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部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于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7年,英国及荷兰从事临床科研工作4年,2007年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创建了风湿免疫科。12年带领科室医教研快速发展,获得多项资助和奖项,发表文章300余篇。同时开创了一个细分学科----风湿病影像学,填补了国内空白。
现任中华风湿病学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委及影像学组组长,北京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刘梅林(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获得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及发病机制研究,完成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评估阿司匹林疗效的基因诊断系统研发》,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特殊人群治疗风险及策略的临床转化医学平台研究》,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历经十余年,对老年人阿司匹林反应性的个体差异、个体化管理策略进行了系列探索,获得2项阿司匹林相关基因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研发了阿司匹林使用风险评估的App。本项目建立的阿司匹林治疗风险评估系统,对指导中国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安全使用抗栓药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总干事等。
李惠平(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获得者)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主任。临床一线30多年,参与大量临床研究,9项新药临床是全国组长(或共同组长),其中氟唑帕利已完成临床试验,有望明年上市;完成普克鲁胺I期临床;爱博新贡献病例最多已在中国上市。完成“阿帕替尼在HER2阴性含胸壁转移患者的临床研究”,扩大了适应症。作为主编和执笔人发布了首个“中国进展期乳腺癌诊疗共识指南”,规范了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诊疗,并提出了适合中国乳腺癌患者的诊疗策略。是亚洲绝经前乳腺癌共识发起人。获“973”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发表论文(著)100多篇。
兼任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
李蓉(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获得者)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2003年开始专攻生殖内分泌疾病、不孕症和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工作。主持“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开展女性生育力流行病学调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开展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对辅助生殖技术子代队列研究,生殖内分泌疾病、特别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参与发表SCI文章100余篇。2009、2011、2017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获得北京市茅以升科技奖。
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青委副主委等。
熊晖(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获得者)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儿科副主任。主要从事小儿神经、遗传、罕见病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儿童遗传性神经肌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中国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各亚型构成谱,报道了大量中国患者新突变、基因型表型关系并进行自然史研究;专注于糖基化缺陷和炎症反应参与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发病,探讨遗传性肌病发病机制;建立儿童规范化神经肌病诊治流程和多学科诊疗模式,牵头制定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承担多项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获第二届(2017年)中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现为亚洲大洋洲肌病中心理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副组长兼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委兼儿童神经肌肉病学组组长等。
黄悦勤(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获得者)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精神障碍流行病学领域科研和教学;主编《临床流行病学》等教材专著7本,参编43本;发表学术文章共323篇,其中第一和责任作者166篇。作为负责人领导全国44家单位参加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获得精神障碍患病率和服务利用的全国数据,历经16年,终于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发表成果;为国家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深入研究精神障碍影响因素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国际学术影响力。
兼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美国精神病协会国际理事,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传部 傅冬红 科研处 汪立 张秋月/文 傅冬红/摄 专家简介图由本人提供)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