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全国政协委员刘玉村:打造一支“上得去、用得上,能调查、懂规律”的现场流行病学专业技术骨干队伍

“公共卫生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国家或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也关系到国民健康、国家公共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刘玉村表示,在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短缺、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他建议优化调整公共卫生学科结构,提高专业培养能力。

刘玉村表示,当前,公共卫生教育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公共卫生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课程体系陈旧,对卫生政策与法律法规、公共卫生信息学、人文科学、社区参与式研究、全球健康等领域的能力培养仍有欠缺。二是师资实践教学能力有限,未能培养好学生现场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短缺,临床医务工作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意识不强。

对此,刘玉村提出了“一拓展两加强”的建议。拓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业,推进在相关学科设置医院感染管理二级学科,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重视师资培训,加强医学和医学生的医院感染防控能力。加强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从政策角度突出建言献策、决策支持能力。此外,加强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专业的建设,从实践角度突出应对处置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打造一支“上得去、用得上,能调查、懂规律”的现场流行病学专业技术骨干队伍。

(统战部供稿 来源:摘自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5月26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