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鹏飞/曾克武团队在肉苁蓉抗脑缺血靶点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屠鹏飞/曾克武团队在学术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了题为:“Small molecule induces mitochondrial fusion for neuroprotection via targeting CK2 without affecting its conventional kinase activity”(小分子通过不依赖于CK2经典激酶活性方式诱导线粒体融合实现神经保护)的研究工作。

肉苁蓉为著名的补肾中药,被誉为“沙漠人参”。屠鹏飞团队前期发现肉苁蓉苯乙醇苷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新作用,并创制治疗血管性痴呆新药苁蓉总苷胶囊,2005年批准上市;此后,又将其主要药效成分松果菊苷研制成为一类新药,2017年获得临床批件,目前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但苯乙醇苷类成分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一直未能得到揭示,严重影响临床精准用药。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屠鹏飞/曾克武团队对肉苁蓉苯乙醇苷类代表性药效成分松果菊苷(Echinacoside,ECH)的直接作用靶点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利用ECH作为分子探针进行靶点“钩钓”,成功鉴定出ECH发挥脑缺血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直接靶点蛋白为酪氨酸激酶a’催化亚基(CK2α’)。

进一步研究发现,ECH通过特异性修饰CK2α’蛋白的171位赖氨酸,诱导蛋白构象变化,通过不依赖于CK2经典激酶活性的方式激活Wnt信号通路并促进线粒体融合,最终发挥对脑缺血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该工作不仅揭示了肉苁蓉苯乙醇苷类成分防治缺血性脑中风和血管性痴呆的关键分子靶点,同时也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的发现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支持。曾克武研究员和硕士生王竞康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屠鹏飞教授为该文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0-00447-6

作者简介

屠鹏飞,现任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批岐黄学者。北京大学创新药物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中药材和饮片第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70余项,成功研制二类新药2项,获得新药证书4个,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18篇,著作19部,授权专利68项。并获2017年度“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吴阶平医药创新奖”、2016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等荣誉。

曾克武,现任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长期致力于中药作用靶点的发现,以通讯/第一作者在PNAS、Theranostics、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等学术刊物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被基金委、科学网等报道,并入选2017年度“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授权与受理发明专利10项,获得2019年中国药理学会“青年药理学家奖”。



(来源: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