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公卫事业,守护人民健康——北大公卫李立明教授

防疫抗疫,从来不是一个新鲜词,它伴随着共和国历史而来,饱含了无数公卫人的责任与梦想。

时代造就青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爱国卫生运动激励着大批渴望投身公卫事业的青年。这其中就有一位,因为有到防疫站工作的渴望,考上了北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系,开启了守护人民健康的公卫生涯。

青年成就时代。那位怀揣着朴素防疫站梦想的少年,虽然没能真正入职地方防疫站工作,却在多年以后成长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流行病学大家,不仅教学上言传身教、桃李满门,研究上开拓创新、著作等身,而且牵头组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起我国中央、省、地市、县四级预防保健体系。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督学、英国皇家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荣誉院士(HonFFPH)、欧亚科学院院士。历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助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今天,让我们来细心感受这位北大公卫人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合影

一、大疫当前,率先垂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社会生活、公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李立明教授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家组成员,并担任组长组建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专家组承担疫情研判、防控策略和措施建议、舆情监测与分析三大任务,作为公共卫生智库为国家疫情决策建言献策。专家组对我国疫情走向建立了稳定的传播动力学预测模型,5天预测偏差仅在10%;对我国整体疫情拐点和流行曲线进行了分析研判,预测疫情可能的长拖尾现象并提出对策建议;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分析湖北和武汉流出人员的轨迹对流入地疫情的影响、重点疫区和城市的医疗救助物资需求与保障;针对聚集性病例、医院内感染防护、科学精准防控疫情和加强突发应急现代化体系建设等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性、实施性建议;并对武汉道路公共交通限制措施做出“减少了80%的人群感染、为我国疫情有效遏制、国际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的效果评价结论,有利地回击了国际社会某些栽赃言论。

此外,他还悉心指导系内师生服务国家疫情数据统计工作。“国家疾控中心急需志愿者”这一消息传到学院后,短短几个小时之内,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三十余名师生踊跃报名。在志愿者工作动员会上,李立明教授对师生们的奉献精神表示极大赞赏,细心为他们培训疫情防控基本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规文件,明确志愿服务工作的纪律和要求,并在后续工作中为志愿者团队提供持续的远程支援指导。

李立明教授率领公卫学院志愿者支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分析

二、探病究因,护佑健康

李立明教授始终坚持,公共卫生研究的目的不是发SCI文章,而是要解决公共卫生问题,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日益成为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威胁,但探究慢性病病因始终缺乏中国本土证据。为此,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基于中国自然人群的大型队列研究——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以探索中国人群的环境与遗传致病机制和寻找科学证据;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人群为基础的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以解决慢性病致病因素中环境与遗传何者为重要的问题;建立了涉及三千多人的福建土楼家系队列,以解决遗传、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在致病中的作用和贡献大小的问题。

尤其是CKB项目,从2004年发展到今天,涉及调查对象51.2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涉及生物样本长期保存的前瞻性大型人群队列研究之一,不仅解决了黄种人没有自己的科学证据的窘境,也为全世界范围内主要慢性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提供了科学价值巨大的基础人群。该项目无论从调查规模、研究内容还是项目管理,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是一个巨大的科研宝藏,可以不断地产出新的科学证据,充满无限可能。

李立明教授主持CKB项目中方与英方项目负责人会议

三、家国情怀,大将无功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李立明教授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他说,“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公共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群体性和利他性的事业,是社会回报周期比较长的事业,不能立竿见影。北大公卫人一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疾控中心及相关科研机构,在这次疫情中,他们挺身而出、勇担重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导师的谆谆教诲和家国情怀,践行着北大公卫人的使命与责任。

他们中有的人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国家层面的疫情分析研判、疫情防控策略制定、全国血清学流调设计;有的人在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病人及其密接人群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的审核与统计、防疫防护指南的撰写;有的人奔赴疫情最前线的武汉,支援火神山医院疫情防控;有的人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组织机构的国际学术交流,分享中国的抗疫经验;有的人助力国家疫情数据分析处理,协助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他的学生陈勇,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受命前往塞拉利昂参加援非抗埃(埃博拉)任务,在理顺对外关系、进行国际交流、疫情研判分析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又作为军队联合专家组成员,赴武汉支援防控工作,承担火神山医院疫情防控指导和相关医学研究任务,因在疫情中表现突出被火线提拔为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处置大队副大队长(中校)。

他的学生秦颖,就职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监测和相关二类疫苗的应用策略研究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中疾控防控技术组策略小组成员,参与起草研究议程、防控策略分析、血清学调查等多项技术任务。

他的学生周蕾,就职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担任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响应工作组国际合作组副组长,作为流行病学工作组成员参与疫情分析研判,并多次参与贡献国家卫健委、工信部等部委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新冠肺炎相关会议。

李立明教授与学生在流行病学调查现场

四、中国力量,继往开来

反思整个公共卫生领域的抗疫行动,李立明教授总结道,我们必须认识到,此次疫情防控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的国家行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相较于2003年SARS时期,我国医学科技能力显著提升,短短一周即完成病原确定、全基因组测序,并开放地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共享研究成果。政府采取“雷霆”措施减少80%人群感染;4.2万名医护人员逆行而上,驰援湖北,实现医护零感染;疾控一线工作者“流调”排雷、研判疫情、预测医疗物资需求;精准防控,科学规范,给出中西医结合并重的“中国处方”。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多部门协作、联防联控,这是中国特色爱国卫生运动的又一次伟大实践、伟大奇迹。

此次抗疫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更要冷静分析暴露出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全社会对“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仍认识不足,对公共卫生在经济发展、社会公共安全、健康中国建设和国民健康事业中的定位与作用认识不清。此外,我国疾控与应急体系存在问题与短板:公共卫生立法不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突发事件与重大疫情防控中反应迟缓;疾控机构在突发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体制机制暴露出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技术和物资储备不足;缺乏疾病防控、临床救治、科研支撑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控工作网底薄弱。公共卫生领域缺少具有国民健康理论、疾病防控实践、国际卫生视野和科学管理决策的“一锤定音”的重大疫情防控专家。

公行天下,卫戍健康!北大公卫人当敢于正视不足,勇于直面挑战,拥抱变革与创新,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助力织牢织密公共卫生安全网。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期待更多优秀英才和卓越智慧的加入,人民健康期待更多参天大树的悉心守护,一个全民健康的新时代需要你我共同开辟!

(公共卫生学院  刘杰、庞元捷、魏玉虾、金昱/文)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