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全国政协委员林野:逐步增加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而一个国家成熟发达的公共卫生事业则是人民健康的必要保障。在我国现阶段政府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足。从政府的公开信息可以得知每一国家GDP信息及该国政府各项事业投入包括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国际上各国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占其GDP百分比大致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占其GDP的10%以上的国家:有美国,瑞士,法国,奥地利,德国,加拿大,希腊等24个国家,第二层是政府对公共卫生投资占GDP5-10%的国家有:爱尔兰,挪威,新西兰,巴西,南非,冰岛等113个国家,第三层是政府对公共卫生投资投入占其GDP4%以下的有:马来西亚,蒙古,秘鲁,中国等。2017国家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占14.9% 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占7.2% (-财政部2017中央与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报告),2018年教育支出占政府预算支出14.6%,公共卫生占7.1% ,财政部2019年全国公共预算支出报告了 2019年政府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为14.6%,公共卫生支出为7%。根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保证教育支出占GDP 4%,可以推算我国政府对公共卫生投资长期小于GDP的2%,事实上2020年世界卫生大会数据显示,在公共卫生投入占国家GDP比例排名中,中国排名世界第154位。从国际经验看,中等发达国家都是在具备我国当前经济水平时,逐步增加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直至建立成熟的政府投入机制与比例体系。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此时此刻首先要正视现实,凝聚共识。

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带来的的问题:

1.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受限。新冠疫情的突发凸显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薄弱,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不足,武汉地区医疗资源挤兑,如呼吸机、ECMO、ICU床位数,都无法满足应急或重大疫情需要,只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倾国家之力,调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医疗资源驰援武汉,付出巨大牺牲,才使疫情得以控制,难以想象如果在同一时刻,假设中国有第二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同时发生同样的大范围感染,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几乎已经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设备,医疗储备有效应对第二个类似武汉的疫情了。即使这次仅仅一个大城市的疫情感染防控不仅影响了人的健康,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按了暂停键,经济发展也受到重大的挫折和影响,所以国家公共卫生投入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就是经济发展的投入和建设。

2.公立医院投入不足。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决定了医疗服务供给侧的功能与模式,迄今为止,全国每一个公立医院正常运转费用的93%以上靠医院自己医疗收入。三级公立医院在现行运行体制下为了生存,虹吸病人,不愿分流病人,使分级诊疗举步维艰。一方面三级医院根本不愿意也不敢分流病人,另一方面基层医院也为生存而战,收入无保障,人才急缺。显而易见政府投入机制问题不解决,减少普通门诊,分流病人,分级诊疗就会是一个死结,公立医院的趋利机制无法真正破除。只有当公立医院的政府投入机制解决了,公立医院的定位,诊疗内容,学科发展才会理顺,公立医院姓‘公’才有可能,公立医院改革会向前走一大步,分级诊疗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和长期稳定运转。

3.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导致公立医院医护人员为生存超负荷劳动。《2017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基于11万多医师调查结果显示:医生平均周工作时间为50小时,三级医院医师平均周工作时间为51.05小时,临床手术科室为53.30小时。这个职业整体工作时间均远远大于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中,每周40小时的规定。再看休假时间,2017年仅有24%的医师能够修完年假,76%其余均不能。39%医师患有不同疾病(高血压,高血糖,哮喘为前三位),中国医护人员的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前提与保障,如果能解决公立医院的合理运行机制与模式,医生们应该是最明白什么是健康生活模式的。

4.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在现行运行机制下,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改革的获得感不强,激情不高。社会上认为医务人员收入已经不低,实际上只是北上广深这些地区资深专家的收入水平。根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医师收入状况,(2016,2017没有数据)我国卫生工作者(含医师)年平均收入71624元,行业收入排名第7,是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工资的1.15倍,低于大学教师1.71倍和科研人员的1.6倍。《2017年中国医师职业状况白皮书》调查结果:主任医师平均年收入21万,主治医师平均年收入9万,住院医师年收入5.7万,乡村医生年收入3万。护士群体收入更低,据《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公布中国卫生技术人员共11748972人,主任医师仅149161人,剩余近1千万人都是中初级医师和护理人员,平均年收入不到8万元。医护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医师培养周期长,投入大,职业风险高,职业责任大,应该有较高收入,这一点不应因为国家不同而有区别。《2017年中国医师职业状况白皮书》显示65.9%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让医护人员有尊严的工作,体面地生活也应该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必要条件和组成部分。

5.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引导了专业价值取向偏离。医学专业学习周期长,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社会认可度低,导致中国优秀的高中学生不选择学医,2017年中国香港高考5名状元全部选择学医,而中国内地36名高考状元无一学医,因为香港医师职业收入排名第二(仅次于律师),公立医院医师平均年收入相当于人民币120万,是内地医师平均年收入的15倍。我国医学教育学制长,还要几加几,毕业后还要规范化培训3-6年,好不容易完成后,不仅收入低于当年中学同学,而且个人收入完全依赖所在医院的医疗收入,导致现在医学生毕业后只愿意留北上广深,即使弃医改行也在所不惜,北京市不完全统计约10%医学生毕业后因所分配单位收入过低而改行,没有进入医疗行业,这不仅浪费了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对于我们这样医疗资源并不富裕的国度也是重大的损失。医学专业如果后继无人,吸引不到优秀的学生投身医学事业,健康中国战略如何实施?

6.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导致医疗保障设计不合理,一些项目甚至本末倒置。必须承认近十年来政府各部门在我国医疗保障底子几乎空白的情况下做了巨大的努力,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功不可没。但政府投入决定了医疗保障的质与量,更是医疗保障顶层设计的基本依据,现阶段政府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不光表现在医保保障支付的水准低,报销门槛高,而且导致医疗保障设计不合理,使一些国际上有共识的有效的预防项目因其面广而无法支付,以致健康守门关口滞后,给国家个人均带来后期较高治疗成本,例如儿童牙齿的窝沟封闭,牙周病治疗长期不能列入医保支付项目,反而拔牙可以医保支付就是典型例子。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可以理解我们国家与民族正处于一个伟大历史时期,强国强军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必然,高铁、教育、登月、航母都需要政府投入,但民族复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幸福,没有健康,谈何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距离实现2030健康中国仅仅只有十几年,时间非常紧迫,《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七篇第三节指出:完善健康筹资机制‘健全政府健康领域相关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基于以上考虑,我建议:

1.政协医卫界全体委员和卫生主管部门首先正视现实才能凝聚共识,立题立项专题调研。

2.共同呼吁在逐年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的基础上,探讨合理的我国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资比例,才能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真正实现分级诊疗,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医务人员才能有获得感,2030健康中国才有可能。


(来源:医学部党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