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全国政协委员霍勇:协同推进五大中心,完善区域急救体系建设

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等急危重症,病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所有市(地)、县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胸痛中心,形成急性胸痛协同救治网络。继续推进医院卒中中心建设。《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在地级市和县的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在国家卫健委、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社会各级的广泛支持下,五大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显著优化了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提高了患者救治效率,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区域急救模式。

存在的问题:

1.部分区域卫生行政部门未能充分认识重塑急救体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将五大中心建设单纯理解为独立的疾病救治中心,未能将其有机整合,同步推进,重塑区域急救模式。

2.部分地区120急救体系存在短板,未能有效发挥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120急救系统的职能。主要表现在急救机构编制不达标、救护车辆与车载设备配置不达标、医护驾急救人员不达标等方面。

3.急救体系信息化建设滞后,智能应用开发不足,系统功能不完善,数据平台建设不足,有效利用率较低,无法有效满足智慧急救体系的要求。

    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胸痛中心建设核心理论即重大疾病关键环节上标准化、体系化建设。抓住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结合疾病救治需要、医疗制度改革需要、通过标准制定实施、将技术植入体系,加快完成从医疗技术应用、到医疗模式优化、再到医疗体系完善的系统性提升。

    该理念符合急危重症救治要求,有利于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危机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2.加强组织领导,协同推进五大中心建设。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建设五大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改善医疗服务相关工作要求,把五大中心建设纳入医疗机构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合理设置规划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推进五大中心建设同步发展。

    3.全方位提升120急救体系。

    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各地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制定120急救体系建设标准,确保急救机构编制、运行经费、基本建设等达标。根据疾病救治需要,确保救护车设备齐全达标;建立标准、加强培训,健全各级120急救队伍,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症医学和“五大救治中心”上培养出专业性强、战斗力高、全天候作战的硬核急救队伍。

    4.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急救体系”。

    将120智慧体系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以“五大中心”建设为抓手,在实现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一套集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智能决策与指挥调度、智能优化路径、远程医疗信息传输、远程专家指导及分级能力救治为一体的智慧急救系统。

    5.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常态化质控工作机制。

    加强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将五大中心建设质控指标纳入医院综合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质控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区域急救体系

    6.推广全县/市/省模式。

    在县市省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以胸痛中心为抓手,五大中心协同推进,形成区域一体化。院前院中院后,医疗机构发力,预防康复和疾病筛查连贯,政府协调支持,信息化和标准化助力,各方资源整合。中央及国家主管部门倡导区域模式,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北医统战部根据霍勇委员的提案整理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