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3年全国81个单位500余学者参与 “十二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国药用植物志》13 卷全部出版

4be7cbb236954db3a7fa93b53f968824.png

历时13年,在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下,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的《中国药用植物志》近期全部出版。《中国药用植物志》共13 卷,3500余万字,由全国81 个单位500 余位学者参与,收载我国药用植物427 科,2 509 属,共11 985 个类群(包括10 974 种、156 亚种、952 变种、37 栽培变种、46 变型)。它是我国植物界和药学界广大学者本着“健康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的一次至诚合作,也是我国新时期传统医学和现代生物医学相融合发展的体现。

据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药用植物志》主编、北京大学药学院艾铁民教授介绍,药用植物学是植物学和药学的交叉学科,学科的名称是现代的,但在我国,从炎帝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现在已有近5000 年的历史。人类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了许多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这就是“药食同源”之说的来源。药物之中因草类(药用植物)占绝大多数,以致记载药物的书籍统称为“本草”。各味药多遵循中医药理论组成各种方剂来应用和验证,加以总结,逐渐形成我国的传统医药学——中医药学,也同时形成我国对药用植物使用的特点和优势。历史证明,是中医药护佑了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医药显示出独特的效力。继往开来,如何保护利用好药用植物,提供优质的中药材,是直接关系民生的大事,我们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应当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倾毕生精力做好这项护佑人民的善事。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保护好地球这个共同家园成为全球有识之士的共识,对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我们要遵循以下理念:

其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我国有3 万多种高等植物,其中药用植物占1 万多种(包括传统中药、民族药和草药)。《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所收载植物中的60% 与药用相关,保护药用植物的多样性就直接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人类一定要和自然和谐共生,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安全,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其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取决于绿水青山。在国内外药用植物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刺激下,对药用植物的过度采集,甚至“斩草除根”,使一些物种在地球上永远灭绝,只能从古籍中查到使用它们治伤疗疾的史料,这岂不是现代文明的悲哀?!“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常足矣”(《资治通鉴》)。除人们的观念需要转变外,坚持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还关系到农业、林业、工业、贸易的发展,以及广大农村、林区人口的生息,仅靠市场的调节是不能完全达到目标的,更重要的是依靠国家的政策和投入。国家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策使农民成为集体生态林的主人,国家给予生态效益补偿金,这是保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大国策,意义深远。药用植物持续利用具体的政策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推进,包括促进药用植物采集和贸易面的地方法律法规的完善,推动药用植物可持续采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探索开发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的认证标准等。技术方面应采取保护植物多样性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库),建立GAP 种植基地、发展生物合成产业、应用工业化快速繁育技术等。

其三,如果说在20 世纪,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要看它的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经济总量、人口和军队,那么在21 世纪,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则取决于国民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实力。对于中医药和药用植物的研究是我们最易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破除“中医药不科学”和中医药“泥古不进步”的错误认识,勇于创新,采用一切可用的现代科学技术,探索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成因转归,寻找新药,以重大的创新成果,卓有成效地造福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

基于上述认知,我们植物学和药学两界广大同仁一道,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反映科技进步,历十数载努力,终成本志,期许其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有所贡献。

据悉,该志在多方面有所创新:由于志书的性质,尽可能全面地收载了在我国有记载的药用植物,同时纠正一些学名错误,全面收载了相关现代研究成果,特别是比较详尽地记录了化学成分并规范了化学成分的中文译名,尽量多地提供了常见药用植物的照片,并与墨线图相对照,为读者在野外采集和鉴定标本时提供更大帮助,因此本志兼有图鉴的性质;本志第十三卷名为《中国药用植物志词汇》,使其不仅具有“索引”的作用,还赋予其“辞典”性质,独立成卷,方便查阅和翻译本志涉及各学科的中文、英文、拉丁文专业术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在序言中指出,本志以现代国内外多数植物志采用的Engler 植物分类系统为纲目,广集中国各民族有记录的近12 000 种药用植物,融合最新的化学、药理学、药材学的研究成果,与准确的墨线图和精美的彩色照片相对应,极其利于学术交流与应用,堪称完成了本草著作的创新和现代化,无愧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性工程,可谓现代版的《本草纲目》,意义自然重大。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伴之而来的疾病谱变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状况等改变,加之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在诸多方面进一步显现,使回归大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用天然药物来医疗保健养生渐成趋势,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中药现代化的工作,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理念和方法,着眼于“天人合一”的大格局,加深对中药和药用植物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汉董在序言中指出,由艾铁民教授牵头主编的13 卷《中国药用植物志》,收载药用植物近12 000 种,是我国药用植物的“旷世之作”,也是我国药用植物的“户口簿”。现在调查总结,可以承前启后,为传统医药学守正创新夯实基础。因此,本志的出版是我国医药学界的一大盛事,展现了“十二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的高瞻远瞩,意义重大。

在我国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品的“质量与标准”始终是困扰市场的核心问题。“医药”是一家,“药材好,药才好”。如何正确认识药材及其质量,生产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药品,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此华夏第一部较完整的、图文并茂的药用植物志,不仅准确记述了各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分布,而且尽其所能收载其化学成分、药效功能以及药理作用的最新文献资料,为我国天然药物的研发和中医药产业提供了一部较完整的典籍。本志的出版,对继承与发展我国中医药这一瑰宝,推动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从事中医药和天然药物的研发及教学等相关人员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京大学药学院前院长刘俊义教授在序言中指出,《中国药用植物志》共13 卷,收载了我国药用植物2509 属近12 000 种,全面、完整、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药用植物的形态分类、分布、功效应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材使用情况,并且配有几近全部植物的墨线图和6000 种以上原植物的彩色照片,可谓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记载我国药用植物的大型科学专著,是我国中药和天然药物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工具书,也是我国在该领域科研、教学、应用的现代水平的总结。其出版实现了我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领域专家及前辈们多年的夙愿,也满足了当今中药和天然药物等诸多方面学者和工作者的迫切需求。

刘俊义表示,北京大学药学院在中药和天然药物教学和研究领域有着优良学术传统,楼之岑和诚静容教授是该学科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作为他们的学生,为人类攻克疟疾做出了非凡贡献,这不仅是北京大学药学院的骄傲,也是中国医药学的骄傲,同时也必将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继续创新的巨大力量。实现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离不开基础性工作,由北京大学药学院艾铁民教授牵头的《中国药用植物志》的编著就是这样的基础性工作,其出版发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大幸事,也实现了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的希冀和要求。

c19e4f0383b04267a1fbf29ec79cff9d.png

艾铁民教授

主 编 简 介

艾铁民,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督导,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药用植物志》编委会执行主任及主编,《中国医药导报》和《中国现代中药》编委。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北京大学药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主任、天然药物学系副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专家,中国中药协会顾问。

1978 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部生药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药学教育家诚静容先生,毕业后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5 年回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 现北京大学药学院)工作,任教授、研究员。作为药用植物学家,药学教育家,国家级生药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植物分类与药用植物资源教学和研究工作;1999 年发起并组织建立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担任首届至第十四届专业委员会主任,2014 年任荣誉主任至今;2017 年参加第19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并担任Plants in human health and well being分会场主席。

在积极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主持的中药续断、贯众、人参(皇封参)、三七和松果菊等研究项目,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和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各一项(第一完成人),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三等奖两项(第一完成人)。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主编的北京大学药学长学制教材《药用植物学》于2018 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并作为全国多家重点医药类院校研究生考试参考书;参编专著《探索绿色世界——21 世纪的植物科学与人类》和《新编中成药手册》,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2012-2013 年植物学学科发展报告》中牵头撰写“药用植物及植物药研究进展”部分。


(宣传部  傅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