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超重肥胖有了干预技术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海俊教授团队为期五年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学校的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技术开发与评价”的研究, 专家组认为该研究(干预技术包)可应用于我国经济程度不同的东中西部城市地区,具备在大人群中预防儿童肥胖的巨大潜力,为在国内推广儿童肥胖防控措施提供了实用技术,为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行动措施。该项目创新的设计理念已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认为该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课题负责人王海俊教授介绍,近三十年来,全球儿童肥胖率急剧上升,我国是儿童肥胖率上升最高的国家之一。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985~2014年,我国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持续增长,超重检出率年均增长值在0.27%~0.63%之间,肥胖检出率年均增长值在0.10%~0.58%之间。2014年我国7~18岁学生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19.4%。据2019年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定义儿童超重肥胖?王海俊表示,只用体重是不能判定儿童是否属于超重肥胖的,因为同样体重的儿童可能会有不同的身高,所以需要把体重和身高放在一起考虑。常用来判定儿童超重肥胖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公斤/平方米) = 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儿童是否属于超重肥胖需要分性别和年龄判定。以10岁男童为例,如BMI在19.2~21.8(公斤/平方米),则判定为超重,如BMI≥21.9(公斤/平方米),则判定为肥胖。其它年龄段的男童和女童需要根据《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具体判定。

据悉,该项目开发的干预技术包括健康食物选择技术(不过量饮食、不喝含糖饮料、少吃高能量食物)、运动处方技术(少坐少宅、多玩多动)和移动健康技术(手机APP)。应用的综合干预措施是以社会生态理论为基础,在学生、家长和学校三个层面开展干预,包括制定与落实学校政策、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运动、体重监测,同时应用手机APP促进各方联动。

课题通过系统梳理既往文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先研究基于学校的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是否对控制BMI(身体质量指数)、BMI Z评分(BMI标准化评分)有显著作用,再探讨干预措施特征(内容、方法和频率)与干预效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后BMI、BMI Z评分的差异)的关系,最后从选择偏倚、测量偏倚和失访偏倚等多个角度,系统评价基于学校的儿童超重肥胖干预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使干预结果更加有效。

课题组采用学校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技术包,在全国东中西部3个地区(北京、山西长治、新疆乌鲁木齐)选择24所小学1392人,进行为期一个学年的干预,评价综合干预技术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整个研究期间只对干预组学校(共12所)实施干预,干预时长为一个学年,对照组学校(共12所)在研究期间不采取干预措施。

研究人员将1392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9.6岁,标准差:0.4;48.5%为女孩;平均BMI: 18.6 kg/m2, 标准差:3.7)中,1362(97.8%)名完成随访并纳入分析。

结果显示,干预组学生的平均BMI下降,而对照组学生的平均BMI上升;干预前后的BMI变化在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 主要研究结果在不同地区、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和主要照顾者(父母/非父母)研究对象之间较为一致;相比于基线非超重肥胖者,基线超重肥胖儿童在干预后BMI下降更多。干预后,干预组学生肥胖率下降,下降的比例是基线的27%(相对比例),而对照组中这个比例是5.6%。说明对照组儿童的肥胖率略有下降,但干预组儿童的肥胖率下降得更多。

(宣传部 傅冬红   公卫学院  刘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