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在北大医学部举办

2021年9月25日至26日, “第十四届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会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主办,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研究联盟、《医学与哲学》杂志和《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协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约三百名医生、医院管理者、医学人文研究者、媒体代表和医学生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抗疫中的医师职业精神和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并设立学生分会场为医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柯杨、杜治政、张大庆、丛亚丽等著名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第14届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主会场

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最早由北大医学部与哥伦比亚大学大学医学院在2006年发起。会议的发起人之一、著名医学史家和生命伦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avid Rothman先生于2020年8月仙逝,是全球医师职业精神研究领域的一大损失。本次研讨会设立了“David Rothman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专题,邀请医学史专家张大庆教授做“人文主义医史学家David Rothman”,重点介绍了Rothman先生的代表性著作,充分肯定了老先生在历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和人文主义鲜明特色。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丛亚丽教授则重点回顾了Rothman先生在医师职业精神研究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并对中国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樊民胜教授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回忆了他和老先生的交往,对本专题的两个报告进行点评。

自2008年成立以来,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研究中心一直通过推动医师职业精神建设,促进医患和谐,增加医生的职业价值和职业尊严。2020年由于疫情的缘故,每年举办的研讨会中断了一年,但广大同仁的思考并未中断。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心特别关注抗击疫情中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现出的崇高职业精神,也关注到他们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为此,本次研讨会特邀请了来自抗疫一线的临床大夫介绍他们在过去两年不平凡的经历,畅谈他们对医师职业精神的理解和面临的冲突,并与医学人文学者一起探讨。著名医学哲学家、《医学与哲学》杂志名誉主编杜治政教授概括介绍了医师执业现实中遇到的伦理冲突,并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来自地坛医院主任医师江宇泳、齐鲁医院内科主任胡昭、北大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徐京杭等临床大夫,介绍了疫情期间他们紧张的工作和对医师职业精神的感悟。剑桥大学全科医师裴安平从英国医师的视角分析了疫情之下医师面临的义务冲突,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地坛医院副院长李秀兰、北医三院教育处处长韩江莉对这些报告做了精彩的评论。

青年医生和医学生是中国医师职业精神发展的未来,在医师职业精神教育专题讨论中,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的李鸿鹤副研究员做了题为《院校教育阶段医师职业精神的培养》的报告,基于大量的文献研读,分析了国际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世纪坛医院的周经志主任基于在医院多年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从内容形式、统一规范、深度与广度三个方面提出了他对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主任柯杨教授回顾了她在北医推动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经历,针对当前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问题发表了她的看法,对医学教育者和医学生表达了殷切的希望。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工部副部长郭琦对这个环节的报告进行了生动的点评分析。

从第九届研讨会开设学生分会场以来,各医学院校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报名参与的团队越来越多。2018年第12届研讨会时,成立了“中国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发展联盟”。学生论坛作为联盟的重要活动,今年共有来自10个高校的18支队伍参与,分为本科生论坛与研究生论坛汇报了他们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实践项目。王明旭、樊民胜、刘俊荣、尹梅、杨阳、彭迎春、张莉娟、袁和静、唐健等专家作为评委对同学们的汇报进行了点评。“‘北大医学健康中国工作站’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风口上的家庭医生:基于天津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深度调研”两个项目分别被评为本科生项目和研究生项目的一等奖。

本次会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健康报》、《中国医学人文》等媒体派人参加并进行了报道,西南医科大学、赣南医学院等单位还专门组织教师、实习生线上同步学习。与会者对会议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北大医学部团委志工部和青年志愿者协会派出的志愿者队伍,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提供了全程的支持。 

会后部分学生志愿者和评委教师合影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 谢广宽)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