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凯旋,坚守!哪里需要,北大医学人就奋斗在哪里

夏末初秋,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西藏的宁静。8月26日凌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2名医务人员尽锐出征、驰援西藏。今天中午,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平安凯旋。他们中间,三名本计划回京的医疗队队员依然坚守在雪域高原,和已经进藏的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们一起,投入到了紧张的疫情防控战中。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接力棒在一批批北大医学人的手中接续传承。

出征!奔赴海拔4000米

8月25日,人民医院举行出征座谈会

凌晨出发 驰援西藏

8月26日凌晨四点,整个城市还在沉睡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支援拉萨医疗队已经尽锐集结、出征在即。

响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号召,人民医院31名精锐医护人员与兄弟医院共同组成北京市支援拉萨医疗队,驰援拉萨。

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帆受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派,担任北京市支援拉萨医疗队领队。同时,医院遴选出的30名医护人员均具有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和急危重症治疗、护理经验,其中多位医疗护理专家执行过“组团式”援藏、援鄂抗疫、抗震救灾、冬奥医疗保障等重大医疗支援任务。

8月25日,北医三院出征动员会

同一时间,由7名医生,23名护理人员和1名院感专员组成的31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支援拉萨疫情防控医疗队也集结出发。队员平均年龄31.6岁,多名队员曾参加过武汉抗疫、核酸检测、隔离点工作、冬奥医疗保障及其他疫情防控派出任务和医疗保障工作。

凯旋!离别一载终相见

随着大巴驶入医学部西门

道路两边的保安列队敬礼

16名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

在欢呼声中走下车

手捧鲜花,在锣鼓声中,踏上红毯

8月26日中午,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年援藏工作的北大医学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结束隔离,回到北京。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医学部党委常务副书记徐善东,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肖渊、孙智利,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朱树梅,医学部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张莉鑫,医学部主任助理范春梅到现场迎接。仪式由医学部副主任刘晓光主持。各医院负责援藏工作的领导,援藏队员所在科室领导和医学部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了迎接仪式。

在一年的援藏工作中,第七批援藏队员们不负使命,冲锋在前,为自治区医院医疗工作的飞速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自治区留下了北大医学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立发言

第七批援藏队员代表,北大口腔医院陈立原是第六批援藏队员,2021年因为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需要,继续留任一年,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七批援藏医疗队总领队,援藏期间,任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惊喜、感动、幸福、温暖”,陈立代表队员们表示了感谢,感谢北大医学的全方位保障,感谢派出医院的无条件的支援,感谢家人朋友的默默付出。北大医学援藏医疗队的团结友爱和敢于担当作为,给陈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如有召唤,我们在场的每一位队员,都会毫不犹豫,重返高原。”

乔杰讲话

乔杰代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对援藏队员们表示崇高的敬意,第七批援藏队员不仅传承了北大医学的厚道精神,同时也发挥北大医学优势,实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方位、大幅度提升,突发的疫情更是体现了北大医学人的担当。

“长期的援藏任务是我们北大医学的使命,你们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历,你们的吃苦耐劳、坚韧求实,相信会成为你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无悔于医者担当的选择,北大医学也一定会为你们撑起一片蓝天。”

衣服和帽子为队员们遮风挡雨;带有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Logo的礼盒,寄托了对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的祝福和对队员们的勉励;学校自制的精美月饼,祝愿大家阖家团圆幸福……美好的祝福温暖了援藏队员们的心。

在首汽劳模车队的护送下,援藏队员们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即将与阔别已久的家人团聚。

坚守!为了最后的胜利

在此之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程渊、急诊科张烁因为防疫工作的需要,留守在雪域高原的抗疫一线。

曾参加过武汉抗疫的程渊,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赴西藏自治区工作组专家,入驻西藏自治区第三医院(拉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定点医院),负责第二病区的医疗工作,在高原缺氧的情况下,穿戴防护服、佩戴N95口罩每日在隔离病房工作超过6小时;带领本地和其他单位支援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救治工作,筛选重症及高风险患者,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在工作间隙,程渊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参与武汉抗疫的专业知识对本病区其他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间断巡查新建立的方舱医院,听取方舱工作人员的需求,给予专业建议和积极反馈。

“作为第七批组团式援藏队员,已经在西藏坚持工作一年,本已经要结束工作返回北京,当西藏疫情发生以后,毅然决定接受国家的征召,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武汉抗疫经验,继续留在拉萨为抗疫作出一点贡献。”

张烁也作为工作组专家,支援西藏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第二定点医院),协助医院汇总解决现存的问题,并筛查重病患者及时转诊到其他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重症专家赵慧颖也已经投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8月13日,即将结束援藏工作返京的赵慧颖受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委派,支援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建设。

接到抗击疫情任务后,赵慧颖立即赶往定点医院,全身心投入到定点救治医院重症监护室建设工作和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中。

组建医护团队,合理配备医生护士,制定规范流程,梳理盘点药品、耗材、器械,赵慧颖马不停蹄多方奔走。同时,对于收治的重症患者立即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

无论是病房管理、还是治疗方案制定,赵慧颖医生都事无巨细、严谨认真地逐一落实,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到闭环管理的驻地宾馆已经是半夜,短暂休息后,第二天一早又准时出现在病房里。

在平原地区穿防护服、戴N95口罩都会感觉到非常憋闷,在高原缺氧的西藏,就更是困难。再加上持续高强度工作,尽管赵慧颖已经在西藏适应了一年,仍然经常出现严重缺氧的症状,头晕、心慌、冷汗淋漓,眼前一阵阵发黑,严格感染防护下,无法摘掉口罩吸氧,她只能坚持。

即使这样,赵慧颖医生仍然坚持每天逐一查看病人,不断优化救治方案,用科学监测、生命支持与精准救治,尽可能地保护器官储备功能,为患者恢复自身力量抵抗疾病争取时间。

援藏队员感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骨科副主任医师王冰,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

“通过援藏工作,克服困难,成立骨肿瘤专业,培养专业骨干,开展脊柱肿瘤手术治疗等多项医疗新技术,使‘大病’患者不出藏就能得到救治。术后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患者和家属那一张张善良淳朴、充满感激的笑脸、伸出的大拇指和口中反复的‘安吉拉’。”

耳鼻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高为华,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最难忘的是我在西藏开展的第一例喉癌全喉摘除术,患者是73岁的藏族老人达培。术后我带领达培做检查,11月的拉萨天气寒冷,我摸了摸达培的裤子很薄,赶紧带老人回到病房,穿上毛裤。老人听不懂汉语,但是他明白了,朝我会心地微笑。查房时,达培老人每次都握住我的手,亲切地贴在自己脸上,我能感觉到传递的温度、感激和喜爱。”

儿科副主任医师汤泽中,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

“西藏地广人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尤其牧区老百姓就医过程极为不易;改变老百姓的卫生保健习惯不易;援藏干部要克服高原缺氧、失眠、情绪障碍等心身不适也不易。诸多不易造成医疗援藏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久性。”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程渊,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

“作为西藏自治区医疗中心,我们面对的疾病疑难性及复杂性不亚于北京的三甲医院,这一年我一直面对在有限条件下解决肺部疑难杂症,保证医疗质量,做到大病不出藏,并联合一切援藏力量快速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当遇到问题时,优秀的人把问题当成机遇,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中发掘成功的契机。‘办法总比问题多’!”

总务处修建科科长王楠,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总务处:

“援藏一年,我秉承‘厚道’北医精神,牢记北医人的责任与担当,协助带领受援医院援藏公寓新居搬迁及弥散氧安装,完成了医院餐饮中心招标及改造运营。此外,完善医院后勤保障体系,并帮助当地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推动医院发展。作为共产党员,我为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而骄傲,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贡献自己绵薄之力而自豪。”

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张烁,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初到急诊科,分诊台护士冬天被门口的风吹得瑟瑟发抖,抢救室墙面间断会有墙皮剥落,床位紧张,没有EICU,无法开展CRRT等内地急诊常见技术。援藏期间,建立了EICU,申请CRRT机器等设备,开展新技术3项,建立西藏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申请急诊科质控中心;举办京藏联合会议,举办培训班和系列课程,提高当地医疗水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曹珊,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自2015年党中央启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直是由北大医学部援建的,纵观科室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北医人的奉献与付出,体现了各援助医院对于消化内科学科发展的大力支持。一年间,我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规范内镜诊疗,申请新技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多方位促进学科发展,收获了信任、友谊和成熟。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北大医学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

胸外科副主任隋锡朝,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心外科: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在院士团队支持下,坚持以微创为发展方向,先后开展了荧光胸腔镜、食管癌免疫新辅助治疗、微创肋骨骨折内固定等多项自治区首例手术或技术,基本实现胸腔镜手术在胸外科常见病种的全覆盖。同时,胸心外科牵头筹建成立西藏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成为首届主委单位,由一个年轻团队成长为推动自治区胸外科发展和升级的领军科室,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性发展。”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王栋梁,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西藏自治区神经外科疾病的主要特点是脑血管病多,病情急且重,颅脑肿瘤大,所以挑战性更大,这一年,我主刀做了70余台四级以上手术,患者总体预后好。援藏经历既丰富了我的临床工作阅历,锻炼了意志,又为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发展做了贡献。这一年,我为雪域高原带来了神经内镜相关的新技术,微创、ERAS新理念,同时也带来了北医人的医学温度。”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赵慧颖,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面对西藏突发疫情,我没有丝毫犹豫,选择留下来,支援定点医院重症监护室建设,并负责病房的管理,组建医护团队,合理配备医生、护士,制定规范流程,梳理盘点药品、耗材、器械,并对重症患者给予及时有效、规范化的救治。虽然高原抗疫很苦,但我一定克服各种困难,助力西藏疫情早日结束。”

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姜柏林,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

“为保障手术顺利平稳,西藏的麻醉人一直在用更为有限的资源撑起着更为沉重的负担。手术科室挥洒风采,为病人创造奇迹;而麻醉则是守护安全,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当手术平稳进行,波澜不惊,当大家都意识不到麻醉存在时,也许,又恰是平台工作的成功。默默如是,将工作做在不显之处。善战者不以赫赫为功。施麻醉不期赫赫窃为持。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临床试验机构谢振伟,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科教处:

“援藏期间,通过构建科研管理体系,‘师带徒’帮扶,本地科研管理人员可以独立开展临床试验管理和伦理审查工作,科研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援藏经历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磨练了意志,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升华,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雪域高原。一次援藏行,一生高原情,相信永远会有格桑花‘医’路绽放在高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眼科副主任医师韩亮,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

“我这一年开创了西藏自治区可以常规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先河,使当地医生都切身体会到了眼底疾病治疗的可能性以及治疗后患者的喜悦心情。建立了多项临床诊疗常规,大幅提升了医疗安全。培养多名当地藏族医生可以独立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首次设立日间病房,增加手术周转率,降低了住院时间,也降低了患者的费用。完善白内障手术门诊报销制度,首次使门诊白内障患者享受与住院患者同等报销比例。”

肾脏内科主任医师杨文领,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肾内科:

“援藏经历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要以当地医疗需求为己任,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注意细节/各项制度的落实,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同时我深刻体会到北医人的精神:厚道做人、严谨做事。”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琛,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一载援藏事,一生援藏情!很幸运,有机会来到西藏,并为它的进步奉献有价值的青春和努力。援藏的日子,头顶强烈的紫外线,呼吸稀薄的空气,远离家人朋友,但在这里的每一天,看到患者淳朴的笑容,看着科室在自己的努力下有了哪怕一点点改变,看着自己带的徒弟能独立规范地完成患者的诊疗,就会眼中有光,心中有火。”

放射科副主任医师任翠,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西藏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千山之巅、万水之源,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淳朴、热诚的藏族同胞和最和谐的医患关系。这短暂的一年,我为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提高医教研综合能力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精准医疗,影像先行’。”

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工程师戴瑞凯,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信息处:

“一年援藏,一生藏缘。援藏一年有碰撞有融合,付出艰辛、赢得信任、收获友谊,在新环境、新岗位的历练也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西藏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信息技术更能发挥杠杆作用,远程医疗可加速助力优质医疗资源向全域辐射,最大限度提高百姓健康福祉。援藏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信息援藏更需要打好理念制度、技术架构的基础。”

生殖医学中心男科主治医师毛加明,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一年的援藏工作生活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三个不容易,一是援藏干部人才的不容易,为了支援西藏的建设发展,大家背井离乡,舍小家、顾大家;二是在藏干部的不容易,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保障了祖国边疆的长治久安;三是西藏人民群众的不容易,在连呼吸都困难的恶劣自然环境下,大家不抛弃不放弃、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修复科副主任医师陈立(援藏2年),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

“作为一名老队员,我跟第六批及第七批队员一起在高原奋斗过,每一批北医人都克服各种困难,奋斗在雪域高原,成为当地百姓的健康卫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北医人的厚道与担当,践行了伟大的援藏精神。藏族同胞叫我们‘安吉拉’,拉着我们的手说‘突吉切’(感谢),其它单位的援藏干部也视咱们为‘健康保护神’,毫不夸张地说,咱们援藏医疗队在西藏各界人士中均有极高的美誉度。”

从非典到抗震救灾

从援鄂抗疫到全国各地的抗疫支援

从连续八年的“组团式”援藏到北京冬奥医疗保障服务

哪里有需要 哪里就有北医人的身影

一代代北医人始终秉承着厚道精神和医者初心

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

在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努力奋斗

(文/宣传部 韩娜 摄影/宣传部 黄大无 医大时代 医学继续教育学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