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4个专科分别获批2021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北京市重大疫情防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学科建设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人民群众就医满意度的必要举措。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戮力同心,为医院发展再创佳绩。2021年11至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肿瘤放疗科(放射治疗专业)获批为2021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危重医学科、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流行病学)获批为2021年度北京市重大疫情防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项目的获批展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相关专科的综合实力,也必将对医院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管理水平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跻身A++等级,排名位列全国前5名,发挥了国家级医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目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有22个专科24次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5个专科入选北京市中医药重点专科、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项目、重大疫情防治重点专科项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将继续秉承“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踔厉奋发、赓续华章,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原则,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批代表我国医学最高发展水平的临床专科。

【获批科室简介】

心血管内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成立于1958年,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全国知名的心血管疾病诊疗、科研和教学单位,是全国最先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单位之一,1988年完成国内第一例经皮激光冠脉成形术。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目前为国家级冠心病介入治疗、起搏电生理和心脏康复培训基地。心血管内科血管医学研究所是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和心血管受体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科带头人、心血管内科主任唐熠达教授作为杰青,依托心脏重症和心力衰竭监护病房改建升级,打造结构性心脏病、难治性心力衰竭和综合抗栓治疗3个(MDT)团队,成立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经美国ACC认证的心血管代谢中心,快速拓宽基础和临床科研,促进医教研全面发展。科室目前现有职工185人,其中正高职称专家25人,副高职专家17人,专职科研人员7人,55人具有博士学位,在站博士后12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2人;拥有中科院院士韩启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陈明哲、郭静宣、毛节明、陈凤荣、高炜等心血管病知名专家。

肿瘤放疗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成立于1999年1月。拥有国际上先进的瓦里安Trilogy直线加速器、瑞典医科达Axesse直线加速器、Iris射波刀机器人治疗系统,瓦里安后装治疗机、全套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设备、深部热疗机等,涵盖当前肿瘤放射治疗领域所有治疗手段,能够开展当前放射治疗所有主流及前沿技术。

科室成立20余年以来,致力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逐步形成完备的人才梯队,形成了放射性粒子和头颈肿瘤学组,射波刀和胸部肿瘤学组,妇瘤、乳腺肿瘤和后装学组,泌尿和消化肿瘤学组等特色学组。举办全国性粒子治疗肿瘤学习班23届,举办妇科肿瘤综合规范化治疗学习班6届,泌尿肿瘤培训班1届,培养全国各地近3000名临床医师。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主编教材9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等多项科研项目。学科带头人王俊杰主任带领团队获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是第十届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危重医学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组建于1986年,是国内最早的监护病房之一。经历30余年的发展,科室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身的重要的危重病救治中心之一。在多器官功能不全、脓毒性休克、高位颈脊髓损伤、重度营养不良、高危孕产妇等危重患者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医院危急重患者、高难手术患者的综合治疗保驾护航提供了重要平台。科室现有医生20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生导师2人。近五年承担基金4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论著67篇。危重医学科连年举办国家级、北京市级学习班,并向基层医院派遣支援医生,发挥了重要引领和辐射作用。在SARS、汶川大地震抢险、H1N1病毒爆发、西非埃博拉疫情、新冠疫情等历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有危重医学科医生参与一线任务。危重医学科发扬锐意进取的科室文化,在危重症救治和围手术期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

流行病学专业

流行病学专业依托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1996年成立),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处和医院感染管理处,建立了成熟的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监测、防控体系,具备传染病相关临床研究流行病学方法的关键技术。疫情期间抓住医院的流行病学需求与特点,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初步建成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传染病预警监测网络系统,完善了传染病监测、感知、诊断能力,确诊新冠患者数居北京市首位;创新管理模式,同时确保了“门诊急诊量领先”和“院内新冠0感染”;提供流行病方法学支撑,推动了传染病防控相关临床研究,为有效控制新发传染病提供了临床决策依据。

学科带头人詹思延教授是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双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公众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学科骨干包括张文丽、张会芝、李楠、曾琳等专家。学科围绕“防治一体、医研协同,实现传染病监测与处置关口前移”的目标进行建设,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前哨作用。

(北医三院 宋涵超 董书)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