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联袂共芳菲 ——医学部召开新医科-新工科交叉合作论坛
主论坛合影
从百年前的硝烟弥漫、百废待兴,到如今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北大医学历经了百又十年的星辰,培育了万千医学栋梁。值此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之际,2022年4月24日,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新医科-新工科交叉合作论坛于医学部科技楼报告厅和线上同步成功举办,线上参会人员达4600人次。本届论坛紧密围绕《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把握新一轮“双一流”放权改革的历史契机,系统总结既往“医-工”交叉的合作成果与经验,深度对接学科之间的发展需求,持续促进和强化北京大学医学学科在前沿、重点、新兴领域与信工学部各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是一场“回顾过去、把握当下、展望未来”的交叉学科盛会。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医学部党委书记陈宝剑,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北京大学信工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和平、魏悦广、张锦,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保国,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以及校本部、医学部、信工学部相关领导,各学院、医院科研工作者代表出席主论坛。主论坛由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科研处处长、学科办主任王坚成共同主持。
会议强调,在百年变局、世纪疫情、国家战略部署与“双一流”建设相互叠加的背景之下,科技自立自强是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北大医学部与工学院的合作由来已久,多年来,医工交叉合作着力提升了双方科研工作者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的承担能力,培育出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健康数据科学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今天的论坛是新医科、新工科深度携手再出发,共创融合新未来的良好契机,也是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巡视整改意见,深度增强医学部与本部学科建设合力,推动“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又一重要助力。借助今天的论坛,新医科、新工科双方学者能够启迪学术思想,孕育深度合作,新医科新工科互为助力,共同发展,强化科技力量,服务人民健康,共创融合新未来!
张平文副校长致辞
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平文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始终坚持“交叉学科为重点”,持续支持校本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与医学部之间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长效推动医学与生命、工学、信息和材料等多学科深入对话、重点合作。经过多年的布局与建设,北大工学与北大医学的交叉融合基础扎实,在交叉合作研究、重大创新平台基地建设、新兴学科孵育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远眺未来,如何进一步坚持“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科研,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科技力量”,是时代赋予北大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是新医科、新工科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他提出三点期许和建议:一是加强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交叉融合,将新工科建设规划与临床医学+X战略规划深度结合;二是推进以体制机制为动力的改革突破,紧抓放权改革契机,为跨学科人才评价与聘任、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提供相关的机制体制保障。三是优化以医工结合为基础的产研链条,深度挖掘医工交叉科技创新点,进一步推动学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畅通连接,切实解决临床问题与产业需求。
高文院士致辞
北京大学信工学部部长高文在致辞中不仅表达了对北大医学深厚办学历史的真切祝福,还提出了如何办好研究型大学的思考以及对新医学-新工科发展的期待。他指出,人才成长、培养的内因和外在都同等重要,而此时的新医学-新工科正在面临这一严肃的历史机遇与重大挑战。针对医学可能提出的诸多需求、未解的难题,包括医学、信息与工程学等多个学科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在交叉融合的合作中凝聚共识、深入研讨、广泛学习和共谋发展!
韦宇主任作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韦宇就新工科布局作主旨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新工科的建设是未来发展的战略,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好布局工作:一是要利用好基础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开放、带动和利用其他学科一起发展;二是新工科的发展必须与需求和产业相互衔接;三是解决医学中的需求问题;四是做好昌平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的相关工作,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把交叉落到实处;五是在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之上,为人才培养完善途径、提供平台;六是努力创建优秀的国内外学科交流与交叉研究的平台。
程和平院士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和平在题为“微型双光子成像开启脑科学研究新范式”的主旨报告中,以自身研究领域分享了微型双光子成像研究在脑科学领域研究的创新型前沿科技成果。脑科学的研究已然开启很多全新的研究范式,其科研成果应用方面实现了更精、更广和更深的转换,为国民健康提供了战略支撑力量。
张锦院士作主旨报告(线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作了题为“烯碳纤维的控制制备与应用探索”的主旨报告,深入浅出地分享了他和他的团队多年来在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结构控制生长规律上的坚持与探索,为跨学科交叉合作带来了思考与启迪。
姜保国院士作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保国分享了题为“临床研究的创新与思考”的主旨报告。他以临床医生的视角,结合自身的认识、经验和理解,详细地阐释了临床研究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段慧玲、郑乐民、詹思延、邓旭亮依次作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在题为“工学-医学交叉合作展望——面向组织工程的生物技术”报告中,生动地讲解了面向组织工程生物打印的技术研发之路和应用。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郑乐民带来了关于“纳米材料与心血管功能研究”的报告,他从心血管功能研究的角度分享了和纳米材料交叉研究合作的成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詹思延分享了题为“学科交叉,合作共赢”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详细地介绍了公共卫生学院跨学科交叉合作的经验,以及对未来深度合作的期待。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邓旭亮作了题为“医工结合促进口腔生物材料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分享了口腔生物材料研发方面医工交叉合作、成果转化实施的成功经验,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乔杰常务副校长作总结
论坛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作总结报告。乔杰指出,面对人民健康、国家需求,北大医学始终使命在心、重任在肩。北大医学在“临床医学+X”战略的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在以跨学科研究专项为抓手提升高峰学科前沿引领水平、培养高水平跨学科人才团队等方面成效突出。面向未来,在“双一流”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北大医学将继续“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机制为动力”,立足优势,凝练重点领域和方向,重点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前沿学科向世界顶尖水平迈进。报告以建设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成像基础设施为例,介绍了医学成像技术推动临床应用、加速前沿技术推广的实践,为“新医科-新工科”的深度交叉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发展路径。会议最后,乔杰再次提出期许,希望“新医科-新工科”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北京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规划和部署、紧密结合北大医学发展,打造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工交叉新高地,解决国家医学科技创新“卡点”和前沿问题,承过往交叉成果之辉煌,启未来合作新华章。
王嘉东、王坚成共同主持
4月24日下午,论坛分设了“先进医学技术和材料分论坛”和“医学数字化智能化分论坛”两个分论坛,来自信工学部和医学部的30余位专家分别作了精彩报告。
东风有信,春光可人。新医科与新工科交叉融合是北大“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又一次整装待发,面对全新的要求、挑战与机遇,“新医科”、“新工科”将联袂以前瞻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学术交叉合作为画笔,为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为党的二十大献礼,为国家教育与科学发展、人民健康福祉继续绘制鸿篇巨制。
(科研处、学科办/文 宣传部 黄大无/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