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的变革与临床医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北京大学“未来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专家论证会召开

9月13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组织召开了北京大学“未来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关于未来临床科学家的培养模式、医学教育改革以及相关政策的推进策略。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优化北大医学的临床教育体系,提升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临床科学家。

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王维民出席了会议,教育处、研究生院、教育中心、北大医院、北大人民医院以及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的相关领导参与。会议由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韵主持。

王韵教授详细介绍了设立“未来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的背景和目标。她指出,随着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以及医学+X交叉发展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不仅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还需具备解决临床问题、寻找疾病机制及跨学科合作的理念和能力。伴随着老龄化社会和AI时代的到来,健康中国战略也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北大医学不断探索医学教育规律,紧跟医学发展趋势,改革医学教育模式,探索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从学科基础上的器官系统整合,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融合的新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累积了阶段性成果。“未来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将在新时代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托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的临床研究方法、跨学科师资团队和先进的教学科研平台,构建阶梯式的临床医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并设立系统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该计划致力于培养具备卓越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潜力成为未来临床科学家的尖端临床医学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将强化全程科研思维训练,持续渗透临床研究方法,并拓展生命科学与理工信的前沿研究。计划中还设立了多阶段考核机制,从招生到毕业动态调整学生的培养方向,以确保每位学生在其优势领域得到深度发展。

王维民教授对当前医学科研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建议,未来的培养计划应进一步加强科研训练,并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学科研究的机会。此外,王维民教授提出,北大医学应在教育模式中进行实验性改革,探索创新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段丽萍教授则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医学教育中实现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特别强调了科研基金申请和科研时间管理等实际问题。她建议未来的培养计划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时间和空间,并通过有效的科研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科研项目。段丽萍教授同时建议增加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科研合作,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临床科学家奠定坚实基础。

与会专家还就医学教育中的科研训练、课程设置、时间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反馈、教学效果和学位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此次专家论证会为北京大学“未来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会议达成的共识将成为后续计划推进的重要依据。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