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研究团队牵头荣获8项中华医学科技奖

近日,中华医学会发布了关于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的决定,共授予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79项。北大医学取得新年“开门红”,牵头斩获8项奖项,包括卫生管理奖1项,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科普奖1项,彰显了北大医学科技创新的雄厚实力和深厚积淀。

获奖项目列表及简介如下:

卫生管理奖获奖项目:目标导向和证据驱动的产科质量改进模式

第一完成人:第三医院乔杰

微信截图_20240124134009.png

如何建立可持续的、科学的产科质量改进模式,关乎我国妇幼健康发展,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目标导向和证据驱动的产科质量改进模式》项目是乔杰院士、赵扬玉教授及国家产科质控中心团队历经5年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国家产科质控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下,持续推动建设全国产科质量管理协作网络,形成产科质量改进重要推动力量。首次建立国家产科质控指标体系(国卫办医函﹝2019﹞854号),搭建多源大数据为支撑的产科质量动态监测平台,打造国家卫生政策证据驱动源动力。并基于监测识别我国分娩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制定《产房分娩安全核查表》(国卫办医函﹝2020﹞626号),发布“降低阴道分娩并发症发生率”国家医疗安全质量改进目标,提出产后出血PRECARE综合质量改进策略。项目建立了目标导向和证据驱动的产科质量改进模式,形成了产科质控组织体系和大数据监测平台为基础的组织实施和动态评估的支撑体系,保障模式高质量运行。团队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研究项目,发布Lancet中国妇幼健康重大报告,在NEJM、Lancet、BMJ、JAMA Network Open、中华妇产科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得到同行认可和广泛引用。质量改进模式相关指标、制度、工具和方法在全国推广,有效促进产科质量提升。(项目主要完成人:乔杰、赵扬玉、陈练、魏瑗、石慧峰、付卫、胥雪冬、董书)

二等奖获奖项目:早发型肌营养不良精准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

第一完成人:第一医院熊晖

微信截图_20240124134206.png

早发型肌营养不良(MD)是一组生后早期起病的原发性、进行性、遗传性肌病,发病率低且无中国相关数据,具有严重致残性,预后差。既往该组疾病主要依靠临床诊断,确诊率低,项目组主要进行了临床与分子致病机制研究:①建立并完善关键诊断技术——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②建立并完善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和策略:采用DNA直接测序、RNA seq、联合MLPA和aCGH技术,创新建立三引物PCR法检测FKTN大片段插入,率先采用二代测序诊断遗传性肌病等,提高了致病性变异检出率和诊断率,在国内首先确诊多种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MD)亚型,在国际报道了大量CMD新致病性变异,鉴定新基因,发现并报道新表型。③启动中国大陆地区CMD多中心登记注册研究,总结CMD各亚型占比和自然病程,并在国内首先创建儿童神经肌肉病多学科诊疗模式(MDT)。④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日本以外典型FCMD,揭示致病基因产物在细胞内的定位,提出fukutin具有分子伴侣作用的假说并进行机制研究。证实NF-κB 介导的炎症通路在LMNA-M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项目在国内90%地区进行推广,产出代表论文88篇,20篇代表论文被引用295次,撰写综述和牵头制定专家共识,参编多部遗传性肌病论著和罕见病调研报告等,使我国CMD研究和临床诊治整体水平跻身于国际领先行列。该成果同时获得2022年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熊晖、谈丹丹、常杏芝、魏翠洁、范燕彬、王爽、刘洁玉、袁云、张弘、宋丹羽)

二等奖获奖项目:布鲁顿酪氨酸酶抑制剂在血液肿瘤中的开发与应用

第一完成人:肿瘤医院朱军

微信截图_20240124134405.png

血液肿瘤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本项目组针对第一代BTK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反映出对靶点的选择性较差,存在脱靶毒性和生物利用度较低等问题,聚焦开发全新结构第二代BTK抑制剂,成功设计了全新母核吡唑并嘧啶稠合杂环结构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同时采用创新方法学设计和疗效评价方式进行临床试验,在套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白血病等患者治疗中取得卓越疗效和安全性,泽布替尼的总缓解率提高了25%,完全缓解率提高了50%,更少的不良反应,并以高质量的中国人群数据获得美国FDA的上市批准,实现了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零突破,相继在全球超过65个国家和地区上市。泽布替尼所有获批适应症均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以全球最低价惠及国内患者,真正实现中国患者“用得上药、用得起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基于其优异的临床表现,获得了NCCN,ESMO,CSCO 等相关指南最高等级推荐。该研究成果已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Blood 等国际权威学术上发表37篇代表论文,总影响因子560.988,被JCO,Blood 等广泛引用或撰文报道,获得国内外专利43项。(项目主要完成人:朱军、宋玉琴、王志伟、汪来、郭运行、郭海宜、闫小军、李建勇、邱录贵、刘卫平)

三等奖获奖项目:尿路上皮癌创新诊治研防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推广

第一完成人:第一医院周利群

微信截图_20240124134525.png

尿路上皮癌主要包括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和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存。我国超过一半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探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开发新型精准诊断和治疗靶标尤为重要。该项目结合临床探讨的热点问题,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在病因探索、诊断标志物筛查、分子机制探索和临床决策论证等方向上,对尿路上皮癌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多项原创性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高质量期刊上,至今已累计发表相关文章180余篇,其中SCI论文达96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500。相关研究产生了多项具有极高临床转化潜力和经济价值的原创性成果,与本项目相关的尿路上皮癌无创诊断试剂盒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 项,资产评估为2464 万元,已与公司签订转化合同。后续衍生成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首特及首发重点项目等多项延伸性研究课题。第一申请人牵头主编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专家共识、诊疗指南专著、科普手册及相关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在业内具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项目主要完成人:周利群、李学松、慈维敏、巩艳青、何世明、熊耕砚、张雷、关豹)

三等奖获奖项目:我国慢性丙型肝炎的筛查策略及治愈新方案的研究及推广

第一完成人:人民医院魏来

微信截图_20240124134845.png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本项目加强HCV感染者的筛查,重点研究丙型肝炎治疗新方案及其推广,从而实现消除丙型肝炎的目的:1、研发国产原研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s)可洛派韦、依米他韦,上述药物获批国家1类创新药,将HCV的治愈率提高到95%以上。上述新方案被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主持制定卫健委行业标准《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管理》、《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等,建立丙肝筛查-确诊-治疗转介的临床路径。3、该项目在国际上首先说明中国基因3b型HCV为特殊基因型,在高治愈率的DAAs时代发现了中国特有的基因亚型的难治性,揭示了在DAAs治疗时代的新挑战。4、该项目牵头撰写《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应用中的药物相互作用管理专家共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中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特点的DAAs合并用药规范。本项目发表代表性论文1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主持制定卫健委行业标准以及多项全国指南和规范。以上研究结果将为消除中国丙型肝炎的公共卫生危害提供重要的筛查策略、治疗方案。(项目主要完成人:魏来(现已调离)、饶慧瑛、封波、黄睿、陈红松、刘峰、吴劲梓、周德胜)

三等奖获奖项目:玻璃体黄斑交界面疾病手术策略构建及应用推广

第一完成人:人民医院黎晓新

微信截图_20240124135028.png

玻璃体黄斑交界面疾病指黄斑表面与玻璃体连接异常相关疾病,包括玻璃体黄斑牵引、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黄斑劈裂及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等,是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疾病,严重者可最终丧失视力。本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此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探索及构建手术策略,包括:(1)创新玻璃体手术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封闭黄斑裂孔术;(2)创新性定义“黄斑裂孔愈合指数”预测手术预后;(3)根据“黄斑裂孔愈合指数”指导术中内界膜剥除范围并进行前瞻性研究;(4)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失败病例提出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孔缘按摩的简化方案;(5)组织全国多中心研究探索不同眼内填充物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6)对高危黄斑裂孔形成的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创新性提出硅油长期填充不剥除内界膜的术式;(7)探索纤溶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基础研究,为药物商业化提供依据。本项目历时25年,救治患者5528余例,获4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发表中英文论文41篇,培养博士6名,主编《眼科学》教材1部,主编或参编眼底病著作多部,培养进修医师千余名,成功救治北约轰炸南联盟我使馆受害人员曹荣飞的外伤性黄斑裂孔等。该项目通过多种学术活动向全国推广,取得巨大社会效益,所获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项目主要完成人:黎晓新、赵明威、曲进锋、姜燕荣、姚昱欧、孙摇遥、于文贞、石璇)

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奖项目:运动损伤康复研究与奥运医疗保障及推广应用

第一完成人:第三医院敖英芳

微信截图_20240124135232.png

运动损伤康复对于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康复不当会引起关节粘连、僵直等严重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普通患者的关节功能和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负担和损失。课题组历时15年,针对运动损伤的有效预防和功能康复进行系列研究,取得创新成果:①阐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生物力学危险因素,创新性提出防护康复策略;②揭示运动损伤后骨骼肌肉系统生物力学变化规律,制定干预方案并预防继发损伤;③建立人工智能远程康复云平台、研发自主创新AI康复设备;④基于结构愈合、功能评定,多维度构建运动损伤评估体系,指导精准康复方案制定;创建了韧带修复重建内减张和手术后外科加速康复技术,将康复理念运用到手术技术改进中,能够使手术后早期进行关节功能康复,明显提高临床效果。⑤为解决运动员快速恢复竞技能力的重要需求,开展个性化序贯式康复治疗技术,确保运动员快速功能康复重返运动训练与比赛,为国家奥运争光。项目在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2篇,其中10篇代表作他引148次;获专利及著作权24项。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至全国各地,整体提升我国运动创伤康复治疗水平,显著降低运动损伤后的功能障碍发生率,整体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巨大社会效益,为我国运动医学专科康复事业建设发展做出突出、引领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敖英芳、王健全、刘卉、黄红拾、时会娟、李玳、苗欣、任爽)

科普奖获奖项目:《免疫力就是好医生》

第一完成人:第一医院王贵强

微信截图_20240124135414.png

《活出健康一免疫力就是好医生》于2020 年4 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王陇德、钟南山、李兰娟三位院士主审,白岩松先生写序,自出版以来,累计印制18 次,印刷139154 册,发货119254 册。本书主要围绕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旨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践行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让每个人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阅读本书后,大众不仅能获得所需的健康科普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创作者科学思维的影响,形成科学观念,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思考、解决问题。让大众在阅读中获得科学的启蒙,提升大众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图书一经上市,就斩获了多项大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2020 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20年度中国好书”、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金奖,荣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办的2020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优秀作品奖;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选为“2020年度委管出版物主题宣传图书优秀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2021年优秀科普读物推荐书目”;并入选由中宣部组织评选的2021年农家书屋重点目录,荣获2022年北京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主要完成人:王贵强、王立祥、张文宏、汪光亮、刘彬、王伟、陈伟、王月丹)

(科研处)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