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命”+“智慧医学”的组团式学科对话——北大“医学+X”跨学部学科交叉论坛(二)举办
2025年7月9日,北京大学“医学+X”跨学部学科交叉论坛(二)在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圆满落幕。这场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与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联合主办,以“数字生命+智慧医学”为核心主题的学术盛会,汇聚了来自未来技术学院、医学部各学院及附属医院30余个科室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通过技术成果分享、临床需求对接、核心设施参访三个环节,成功搭建起临床需求与前沿技术深度对话的跨学部协同创新平台,为孵化跨学科合作项目注入强劲动力。论坛由未来技术学院刘晋伟副书记与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徐明主任共同主持。
技术与临床对话:从实验室到病床的创新接力
按照技术和临床双方前期的对接需求,论坛共设置9个主题报告,构建起“临床需求-技术突破—临床应用”的闭环对话。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的四位专家率先展示了前沿成像技术的“硬实力”。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副主任陈良怡教授以“看见生命力”为题,系统介绍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整体布局与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的建设成果,为全场嘉宾勾勒出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前沿图景。马雷研究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影像数据处理中的突破,展示了团队的创新成果——数据驱动的整合秀丽线虫模型,为理解神经系统建立了全新研究范式。赵春竹助理研究员、熊汗青研究员分别详解了微型多光子显微镜与新型时域受激拉曼散射技术,为活体组织成像、分子结构分析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工具,引发在场临床专家的广泛关注。
紧接着,医学部专家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需求清单”,让技术团队精准锚定攻关方向。基础医学院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凯研究员介绍了血管类器官的制备和应用,提出了对三光子荧光显微镜、多模态成像技术及大视场成像技术的迫切需求,为技术研发提供了清晰的临床导向。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张宏权、战军教授课题组结合小鼠乳腺癌脑转移和肺转移模型,提出肿瘤侵袭转移的实时动态观察和监测技术需求,期待通过技术创新破解肿瘤转移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周健副主任医师,介绍了可移动双光子设备实现术中快速无标记胸膜侵犯状态诊断的前沿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在胸外科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和肿瘤成像领域的合作方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赵丽君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王震副主任医师,则分别针对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腹膜后脂肪肉瘤等疑难病症的病理诊断难点,与在场专家深入探讨了生物成像技术的临床转化可能。
自由对接与设施参访:构建长效合作生态
主题报告结束后,医学部专家在各装置负责人和中心PI的引领下,深入参观了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多模态高分辨分子成像装置和全尺度图像整合系统四大核心设施区。通过现场细致讲解与生动演示,专家们直观了解到如何依托这些高精尖设备,创新性融合光、声、电、磁、核素、电子等多种成像模态,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影像组学,实现跨时空尺度的结构与功能成像,满足科研、医疗、教育和产业等多领域的广泛需求。
本次“医学+X”跨学部论坛以“问题为导向、技术为纽带、合作为目标”,“跨学部阵容集结”与“沉浸式对接”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合作洽谈效率,让不同学科的创新力量在协同中迸发无限可能。在场医学部专家与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PI围绕具体合作方向展开热烈讨论,诸多创新想法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此次活动不仅推动了即时性的合作意向达成,更重要的是为构建长效合作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论坛将持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对话加深各学科之间的了解与合作,让医学在多学科热烈的交流碰撞中激发创新灵感,探索医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无限潜力。
(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