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大师的声音之王世俊教授专题圆满举行(图)

聆听大师的声音之王世俊教授专题圆满举行(图)

 9月17日,以“爱、责任、成长”为主题的“感知、分享、传承——聆听大师的声音”系列活动之王世俊教授专题圆满举行。晚六点,我国职业病专业创始人、著名职业病学家王世俊教授走进北医三院科研楼123教室,和广大青年朋友们欢聚一堂,进行亲切的交流。王教授虽已年近九十,但仍非常认真地准备了幻灯片和手稿,并早在几日前就来到教室演练,这让每一位组织人员都感动不已。

  交流中,王教授为大家讲述了自己成长为一个医生的经历,讲述了自己怎样完成了第一篇论著,讲述了职业病科的创立,讲述了职业病科在专业上取得的种种成就。一切都是娓娓道来,波澜不惊,再大的成就在老人口中都是轻描淡写,如流水般一带而过,几乎不能让人从讲述中体会到王教授在职业病专业泰斗级的地位和三院职业病研究的辉煌历史。王教授还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老师钟惠澜院士,感谢他对自己的培养,感激他给自己打下的从医治学、做学问的坚实基础。听闻这一切,全场观众唏嘘不已,而王教授身上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大师风范也一显无遗。

  王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我国著名的职业病专家赵金垣教授也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赵教授对于往事的回忆,让大家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王教授是怎样一个亲切、和蔼的长者;也了解了王教授是怎样一个认真、执着的人。而这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王教授那种一贯的亲切感,不管对待病人、对待学生还是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王教授都是随和的,是亲切的,是让人如沐春风的。今年也已80岁的公共卫生学院宋圃菊教授在看到海报后也来到了会场,她回忆起曾经在王教授手下做实习医师的岁月,她激动地说,她之所以今晚来到这里,是想亲口告诉王教授,当时王教授是唯一一个让她不紧张、不害怕、敢问问题的住院医师,她非常感谢王教授对她的带教与指导。

  当现场的青年朋友问起王教授,当他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放弃时,王教授坚定的回答,不能放弃,并且表示,年轻就是要有干劲和闯劲,年轻最好,如果愿意,他还愿意再年轻一次。老教授不服老的豪言不由得让年轻人汗颜。回想三院创建伊始,很多学科带头人都是三四十岁年纪,正是这种遇到困难绝不服输、敢闯敢拼、兢兢业业的精神,才创建了一个又一个成功和辉煌。当有人问起王老的养生秘诀时,王教授告诉我们,多运动和乐观、开朗的胸怀是最重要的,要懂得知足常乐。

  本次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落下了帷幕,我们聆听了大师的声音、感知了大师的胸怀、分享了大师成功的秘诀。而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要从大师身上去传承的,真的太多太多!

(三院 团委)

  附:王世俊教授简介:

  王世俊教授(1922年8月~  ),山东掖县人。自幼在北京求学,1940年进入燕京大学学习,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47年起先后受聘于原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北大第一医院)脑系科住院医师(北医历史上首批住院医师)、原北平中和医院(现北大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1958年调任原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现北医三院)内科副主任。

  在王世俊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医学院成立我国第一个职业病专业组,并于1961年在全国率先开设职业病课程。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王世俊教授率先将血吸虫治疗药物锑剂的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钠”引入对铅、汞、砷等重金属中毒的治疗,该研究成果已被写入《Goldfrank’s Toxicologic Emergencies》一书(第八版起),美国FDA也于1992年正式批准该药在儿科临床使用,比我国的应用滞后近30年。上世纪60年代初期王世俊教授发现并有效治疗了我国第一例铍中毒病例。

  王世俊教授是北医“文革”后首批博士生导师,北医三院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首届“名医奖”十位获奖者之一;1995年北京医科大学首届“桃李奖”十位获奖者之一。曾任我国职业病临床专业学会第一任主任委员、卫生部国家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职业病诊断标准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为推动我国职业病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