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北京大学谱写迈向世界一流的新华章

《人民日报》:北京大学谱写迈向世界一流的新华章

 一座红楼,现代高校始发轫;百年风雨,古老燕园铸辉煌。而今一个世纪又十年――

北京大学谱写迈向世界一流的新华章

    5月的燕园,翠木繁花绽放生机,湖光碧波荡漾喜悦。北京大学迎来百年校庆后的又一重要节点――110华诞。

    百年又十年,求索路漫长。北京大学创建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轫之时,作为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从无到有,令世界瞩目。自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的思想扎根校园,北大更成为进步思想传播的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基地。

    百年又十年,峥嵘岁月稠。北大人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将个人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从京师大学堂成立,到建立新中国,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110年间,北大人前赴后继,用生命践行责任与使命。

    百年又十年,风雨铸华章。燕园大师荟萃,学术繁荣,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北大作为科学研究的学术重镇,始终屹立在国家科技创新前沿,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尖端人才。

    “一个多世纪来,北京大学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冒着春雨来到燕园,问候师生和校友,并寄予殷切希望,令师生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

    百年校庆之后,北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这横跨两个世纪的十年,是北大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起跑的十年,是奠定北大第二个百年基业的十年。

超越百年,跨越发展,向世界一流大学奋进

    走过百年,北大仍迈着青春的步履;十年拼搏,北大的使命感丝毫没有松懈。

    十年前的5月4日,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矗立起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从此,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北大,有幸成为这一国家战略的起点。

    2000年,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新的北京大学学科更加齐全、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实力更强、办学效益更高,向着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十年来,北大继承和发扬重视基础、尊重选择的育人特色,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启动“元培计划”,成立“元培学院”,在本科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完善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自1917年开创我国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北大的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了90年历程。恢复研究生招生之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学校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实施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招生分类培养,改革导师遴选机制,推行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截至目前,北大共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59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涵盖除农学、军事学以外的10个学科门类;共有8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1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25个二级学科,居全国高校前列。

   “我们今天春风桃李,用青春完成学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一届届北大学子,把发愤读书、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追求。高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一位在校入伍士兵,抱着一腔报国热血,入伍一年就在多次军事比武中夺魁。张硕――经济学院04级本科生,他的话代表了北大志愿者的心声:当前,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是弘扬五四精神的最好证明。

    百年校庆以来,北大实施了两轮重要的师资人事制度改革,极大调动了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98年,在北大工作的两院院士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都不足30位,如今,两院院士61人,长江学者99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超过120人,初步形成了由两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大批优秀教师构成的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教师群体。

自主创新,传承文明,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建功立业

    北大不仅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尖端人才,而且在中国学术史上功勋卓著。“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李大钊先生校庆25周年的讲话犹在耳畔。

    经过十年的努力,北大教学和研究条件显著改善,基础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交叉学科已具规模,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1999年至今,北大共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4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项,共有16项科技成果入选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交叉学科成为北大在前沿学术领域的重要增长点,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等方面,北大成绩斐然。理论生物学中心、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分子医学研究所、人口研究所等都在一些重要领域里主持了国家“863”和“973”重大研究项目。

    北大自创立以来,循本而开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自己的历史使命。最近十年,北大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人文学科研究基地,促进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化典籍整理,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新贡献。北大人文学部主任兼国学院院长袁行霈教授说:“十年来,北大秉承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以世界眼光和创新思维,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文化使命。有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有‘985工程’经费的投入,北大人文学科呈现出活跃的局面,培养了更多的人才。”由袁行霈教授主编、36位著名人文学者集体撰写,历经7年而成的《中华文明史》,代表了北大人文学科的整体水平。由季羡林先生担任总编纂、汤一介先生主持的《儒藏》工程,将与《大藏经》、《道藏》鼎足而立,成为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的三座丰碑。

“顶天立地”,勇于担当,投身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

    大学是现代社会的脊梁。没有大学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鼎盛。

    近十年来,北大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学校与10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地方合作创办了深港产学研基地和深圳研究生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基地和北京大学上海微电子研究院。这些机构的建立,一方面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人才支撑,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结合,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谢有畅教授在固体表面单层分散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吸附剂制备的新方法,形成了年产值几亿元的空气分离和一氧化碳分离产业。计算机研究所的“报纸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和“电视节目数字化播出控制技术”两项成果分别于2006、2007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处理器研发中心研制出了中国第一种支持32位和16位两套指令系统的微处理器及其配套系统软件。近年来,北大获批准专利,从1999年的5项增加到2007年的130项。

    十年来,人文社会科学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黄楠森教授开展的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吴树青教授开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林毅夫教授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等一批理论创新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兼容并包,科学发展,为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再创辉煌

    110年来,北大名师云集,英才济济,一代又一代学人,以渊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努力推动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方向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兼容并包”已成为这块圣地的灵魂,成为北大师生精神面貌的写真。

     就在几天前,季羡林先生在病榻上特为校庆题字“北大精神 兼容并包”,再次强调了北大精神的本质,他希望北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为北大的繁荣和民族的兴旺贡献力量。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贺信中说:“母校110年来,之所以长盛不衰,久居高位,就是因为有一辈接一辈的大师们把这座教育和科研大厦牢牢地撑起来的缘故。”正是这些大师以高尚的师德倾心育人,才得以打动和吸引无数青年学子:“当代毕昇”王选与夫人陈堃銶用毕生的智慧和心血让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师之楷模孟二冬,恪尽职守,用生命诠释了师道与责任的内涵……

    回首十年,北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不仅是北大历史上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北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闵维方书记说,北大进入了一个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心任务和十七大精神紧密结合的新的历史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北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许智宏校长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更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过程,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作出开创性的贡献。

    “历110载风雨,北大是先锋;承5000年文明,中华必振兴!”这发自肺腑的声音,是北大师生奋进的号角。这号角,将激励他们奋发有为、成才报国,将鼓舞他们续写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篇章。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