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首届临床医疗奖】刘晓光:开拓创新,科学管理

  Q1:您有开展哪些先进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

  A:任医疗院长六年,指导健全了各项医疗管理制度;通过统筹协调、优化流程,提升了医院服务能力,并持续完善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体系。其中重点完善了院内感染的报告与监控系统和大型设备绩效评估与高值耗材动态监控系统以及院内外应急指挥系统。

  开拓创新,提倡通过建立医师技术档案,推动以人为单位的管理目标;参与并组织实施医疗优秀奖的评选,为提高科室的整体管理水平及医务人员的学习交流搭建了平台。由于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各项医疗指标位列北京大型医院前列。坚持创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流程,使医院在医政管理、质量控制、护理队伍建设、医药耗材管理、医保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被上级部门采纳和推广,也使医院获得多项表彰,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中心的改进工作被卫生部以现场会的形式向全国推广。

  

  Q2:您有哪些创新医疗技术的实践?

  A:擅长脊柱病变的穿刺活检和复杂手术治疗,完成CT监测下经皮穿刺脊柱肿瘤活检700余例,数量和准确率均为国内外领先;开展的经皮穿刺寰枢椎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术、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肿瘤及颈椎椎管内病变经皮穿刺活检术为国际首创;完成了国内首例经皮穿刺射频腰间盘髓核成型术;自主创新的“涵洞塌陷法”脊髓360°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在国际上完成了疑难危险手术的突破,并获北京市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基金和北京市科委十大疾病研究脊柱疾患课题基金。自主研制的手术器械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对于脊柱外科领域难度极大、风险度高的手术如脊柱肿瘤全节段切除及稳定性重建、胸椎椎管前后方入路360度减压及内固定术、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及脊柱畸形矫正术完成了数百例。

  

  Q3:在抗震救灾中,您有过哪些贡献?有什么心得?

  A: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我作为卫生部第一支国家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于次日带领着来自9家不同医院的49名应急人员奔赴重灾区北川。

  去往北川的路上,我运用多年的行政经验,立即做出5个体系,包括医疗救治、后期保障、通讯统计、疑难重症的专家会诊,甚至考虑到了党组织的建设,因为余震不断时,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死亡,我号召有问题时党员先上。

  在构建一套宏观的体系同时,又提出建立微观的沟通机制。把具体工作按照个人特点、年龄特点进行细致分工,从而做到了让每个应急队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最大价值。

  冒着余震大楼垮塌、山体滑坡、洪水溃堤的危险,我四进灾情最重的北川,发挥自己的业务优势,投入到救治伤员的一线工作中去,精湛的手术技术得到当地医生和同时手术的英国救援医生的称赞。

  救灾现场里,我及时用简报的形式向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第一线的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项,这些都成为后续医疗队派出和物资供给的重要参考。在当时最紧急、最危险的第一时间内成功地挽救了大量伤员的生命,实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有力、有序、有效”完成抗震救灾的医疗救治任务。

  

  人物简介:

  刘晓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研院长,骨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疼痛医学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脊柱退行性疾患、肿瘤、外伤、微创、畸形等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首发基金,承担了卫生部、教育部等多项重点基金课题。

  获得全国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

  (来源《北医人》杂志第64期)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