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北京论坛】医疗体制改革的挑战与机遇:专访孟庆跃教授

【2010北京论坛】医疗体制改革的挑战与机遇:专访孟庆跃教授

        11月6日上午,“2010北京论坛”之医学分论坛——医学的良知与承诺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报告厅继续举行。围绕医学职业精神的重建、医疗体制改革等议题,与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实践出发,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北大医学部孟庆跃教授谈医疗体制改革

        卫生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卫生部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孟庆跃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全民卫生保障:挑战和机遇》的演讲,他指出,为了扩大基本卫生服务的覆盖,中国政府在制度、政策和干预措施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包括完善和巩固城乡卫生筹资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加强对重点公共卫生问题的干预等。但是,中国实现全民基本卫生服务覆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卫生事业还没有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的优先领域,人均占有卫生资源水平仍然很低,卫生行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平衡等。在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孟庆跃教授。

记者: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也进行了快两年了,您对此过程有何评价?比如说有何进展和挑战?

        孟庆跃:时间太短,还不太好说,但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进展。在不到两年(一年半)的时间,比如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建立,这两年预期的目标基本上是达到了。从覆盖率来说,新农合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大概95%左右,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农村居民都有一个基本的社会保障;另外公共卫生,比如说,基本卫生公共服务包的实施,政府出钱,有一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够由政府来支持,来提供。从财政政策来说很明确,从服务包上来说也很明确,包括其他的一些建设,包括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刚刚提到的职业精神,提高医生的服务质量。这都是很大的一些进展。

        但同时也有很多的挑战,任何时候医改都会有挑战。不可能说一个医改,条件一出来,一年半、两年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医改本身就是一项长久工程,有一个长期目标,中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致力于在2020年实现全民享有卫生保健;它是有阶段性的,比如最近三年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所以有挑战也是很自然的。比如说卫生人员,特别是基层卫生人员的质量,一直是一个大的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将卫生人员的质量提到很高的程度。这需要政府、医学教育机构不断地找准目标,才能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基层部分的医务人员的质量提高上来,同时也要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

        我觉得这是一个,另外,我们的钱要怎么很好地分配。政府的钱多了,那么公共卫生也好,医保也好,钱增长得很多,但是这个钱怎么转换成为有效的服务,老百姓能够享受这个服务,也就是把钱变成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服务,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是需要政策、机制各方面来完善的,也是需要时间的。

记者:您的论文中也有谈到医疗卫生状况的城乡差异,刚才澳大利亚、英国的学者也都谈到了初级卫生医疗保障,请问中国在落实初级医疗卫生方面应该采取什么的做法?

        孟庆跃:实际上医改里面有一个口号叫“强基”,所谓“强基”就是加强基础医疗体系的建设,加强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那实际上在这个医改的文件里面已经非常清晰,包括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人员培训都是在加强初级卫生保障。可能我们运用的词不一样,澳大利亚、英国用的是“初级卫生保障”,现在我们叫“基本卫生服务”,或者叫“基层卫生机构”,这两个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以前也是讲“初级卫生保障”,后来不太用这个词,我觉得跟现在政策中强调的“基层卫生服务”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卫生政策的目标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跟国际上,包括澳大利亚,包括其他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任何差异,都是强调基层的,强调初级的。但是毕竟在过去几十年,我们在发展中间忽略了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建设中很多都是放在高层次的,不论是资金流向还是病人流向越来越往上,所以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然后逐渐把资源,把人,把病人放在基层一级。

记者:有外国学者问到了中国之前的“赤脚医生”现象,您和傅华教授都表示不能回到“赤脚医生”这种形态?

        孟庆跃:这个是肯定不能回到的,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公平,城市的人可以享受八年制毕业的学生的服务,为什么农村的人只能享受经过三个月、五个月培训的人的服务呢?

记者:那可能说让医学院的学生下到基层吗?

        孟庆跃:这可能需要一个时间,需要政策,需要真正把我们合格的卫生人员放到农村去。你不能说没有人愿意去,所以我给他培训三个月,这肯定是不可接受的。可以是将接受过三年、五年而不是三个月、五个月的,也就是说将更高素质的医务人员放到农村去。

记者:英国学者谈到了公共服务的医疗保障体系,美国是更多的仰赖市场,那中国的医疗改革会遵循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呢?

        孟庆跃:英国从资金来源是从税收来的,美国的资金来源是从私人的医疗保险,但是美国的政府占了整个卫生医疗的40%,也就是说有100块钱花在卫生事业上,有40块钱也是从政府来的。那我们现在如果花100块钱,大约只有25块钱是从政府来的。所以现在很难说中国将来是走英国模式还是美国模式,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要慎重的话题,因为走英国模式,我们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如果走美国,我们没有很好的法制环境,没有一个很好的体系。所以中国是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政府要主导,但是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和社会的资源,我觉得不要去说哪个模式更好,更适合中国。

记者:现在医疗体制改革,更多是政府在推动,那么,您觉得公众在这个改革过程中要扮演什么角色?

        孟庆跃:我觉得,“健康的责任”不只是政府的,每个人都有“健康的责任”。比如说慢性病,很多诸如吸烟、酗酒等不爱惜自己的行为,不能说都由政府来解决。所以我觉得在卫生的发展和医疗改革中间,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能为健康做些什么,这是很明确的,不能把健康的责任,卫生发展的责任都放到政府的头上。第二,我们民众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把他们的意见、建议表达出来,民众发出的声音将在政府完善改革的行动中起到有益的作用。

(来源:北大新闻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