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北京论坛】现代医疗的视角:专访印第安纳大学教授William H. Schneider

【2010北京论坛】现代医疗的视角:专访印第安纳大学教授William H. Schneider

       在11月5日北京论坛医学分论坛上,美国医疗卫生与健康研究所所长、贝克•奥特国际医疗慈善组织主席、印第安纳大学教授William H. Schneider教授就“医学的人文关怀与全球性医疗和慈善”的话题做了精彩演说。在6日的分论坛中,他依旧早早地就来到了会场。浅色边框的眼镜松松散散地搭在鼻梁上,镜片后面闪烁的眼睛却是和善而炯炯有神的。整个报告过程中,Schneider教授都微微倾着头,很认真地倾听。

        战争虽具有无以复加的摧毁力,然而在某一层面上,它也是推动医疗进步的潜在而巨大的力量。Schneider教授在回答记者“战争是否催生了医疗技术创新”的提问时,援引了演讲中提到过的一战期间的例子:“我们是必须承认战争在破坏人类文明的同时,推动着文明在另一些方面的前进,医疗当然包含其中。可我并不认为战争激发了医疗新技术的发明,我认为它仅仅是促使了已有的一些技术的更为广泛的应用。比如一战期间为了解决血液运输中的凝固问题而得到广泛应用的柠檬酸钠,早在一战之前就产生了,但当时缺乏将柠檬酸钠作为长效抗凝剂广泛应用的社会环境。而一战无疑在无形中加速了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且也使它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类似的典型的例子还有青霉素的使用,也同样是在二战中得到大批量的生产和应用。”

        讲到目前美国医疗技术创新的形成方式时,Schneider教授很有兴致,不时将中国与美国的体制进行些对比。“在美国,创新项目的提出通常是由联邦政府实验室、私人公司、大学及非营利研究组织等来进行。这些组织提出自己的科研创新项目后,向政府提交报告,来申请研究经费,政府即通过这种途径尽可能地对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不过政府并不会参与项目的制定与分配。研究机构或是个人拥有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的完全自由,不会受到政府的政策性指向影响,但项目最终能否获得研究经费则会取决于政府审核时对其是否有实用及发展价值的审核。政府就是最后的守门者,把住关而已。另外,这一创新机制是面向市场竞争开放的。研究组织或是个人要是想要自己的研究成果进入市场被推广和应用,就要通过发表论文等形式得到相关公司等推广机构的认可,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平等地参与、平等地接受挑战。”教授的解释清晰而有逻辑,似乎一张美国医疗技术创新的流程图就展开在他的面前。

        虽说演讲的题目是涉及了每个人的医疗慈善,Schneider教授并不认为这就等同于每个人平等的医疗体系准入资格。谈及美国的准入现状时,Schneider教授显得有些严肃,眉头轻轻皱了起来。“平等理念并没有在美国的医疗体系里得到足够充分的体现。一般来说,公民都会有医疗保险,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个体就享有了平等的进入医疗体系的同等条件。医疗体系为公民提供的服务依据公民的身份可以被分成几类,比如士兵享有的是军队的医疗,下层相对贫穷的和年龄较大的人群享有的是政府的医疗补助,而中产阶级为医疗的支出是相比起来最多的,而上层阶级则更多的接受私人医生等较高级的服务。”看得出,教授有些许的无可奈何,同时也很是希望这一境况能有所改观。

        Schneider教授停顿了些许,呷了口茶,镜片后的眼睛闪着严肃而又不乏展望的光。

(来源:北大新闻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