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研究生良师益友】胡永华:春风化雨 桃李芬芳

【编者按】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良师益友”评选是我校加强师德建设、推动导师队伍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10年起,该评选活动隔年开展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2016年2月至6月,医学部开展了第四届研究生良师益友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院系研究生初评、对候选导师多形式宣传、研究生网络投票、医学部研究生代表差额评选、医学部研究生“良师益友”评审委员会审议及公示六个主要阶段。共十位导师被同学们正式推选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第四届研究生“良师益友”。

  【教授简介】胡永华,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公共卫生教育,多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他坚持教书先育人,教会学生在自己生存的空间里做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是德高望重的学术导师,更是温暖人心的心灵导师。

  【吾谈吾师】

  记我的导师胡永华教授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我已经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了,但每每想起3年前初次见到我的导师胡永华教授,种种情感依然涌上心头。2013年的暑假,还是大四学生的我参加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大学生夏令营,在面试的会议室里见到了胡老师。气质儒雅、和蔼可亲、学者风范是我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很幸运,最终我成为了胡老师课题组的学生。

  2014年大学毕业前,我对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早就听闻胡老师带领的课题组学术水平很高,紧张是因为担心初入组的自己难以跟上大家的节奏。于是,我通过邮件将自己的担忧告知了胡老师,也很快收到了回复。胡老师给出了很多令我十分受用的建议,最让我感动的是邮件末尾的一句“好好珍惜和大学同学的友谊,这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这让我感到胡老师不仅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导师,更是温暖人心的心灵导师。

  正式入组后,我很快投入到胡老师课题组“北方农村地区慢性病家系队列研究”的现场工作。现场工作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正值北京最炎热的时候,但胡老师和组里其他的老师们常常亲自来到现场看望我们,与现场组的同学们畅所欲言,解决了不少现场工作中的难题,还关心我们在现场的生活条件,叮嘱我们要劳逸结合、注意营养和休息。一个课题组的整体风貌与导师的影响密不可分。正是由于受到了胡老师平日认真求实的治学态度的影响,以及老师给予的关爱和鼓励,我们虽然每天工作十分辛苦,但是仍然保持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对于学生的培养,胡老师也是竭尽全力。他鼓励我们多与导师沟通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即使再简单也要及时向老师提出。作为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和北医医学信息中心主任,胡老师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尽管如此,他也常对我们说:“有事随时给我发短信打电话,不要有什么顾虑。”胡老师常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晚上七、八点才离开。有时候很晚给老师发邮件,我们也会立即收到老师的回复。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如此,难能可贵。对于学生外出学习,胡老师永远都持支持态度,他鼓励我们年轻人多赴外交流合作、增长见识、锻炼英语水平、了解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并且常常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我们做学术讲座,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胡老师在学习、科研工作上对我们严格要求并给予悉心指导,是我们学习和科研路上的指路明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胡老师在学习生活中教会我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有已有的成果和成绩,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如何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如何走向社会、成为有用的人。

  回顾过去的两年,胡老师总是尽其所能,利用一切机会,在学习上为我们给予高屋建瓴的指导,在生活中为我们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胡老师正如一位和蔼可亲的智者,用他学术和人生道路中沉淀的智慧结晶,毫无保留地为我们指引生活和学习的航向。与导师两年的相处,轻松愉快而又受益匪浅,每一次交谈都让我深受启发。我周围很多同学常常称呼他们的导师为“老板”,但我却不愿这样称呼,因为在我心里,胡老师是一位真正的“良师益友”,一位真正的人生导师。

  【寄语恩师】

  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专业的孜孜以求,让我认识到了怎样才是真正的做学问,敦促着我不断向前,努力学习;您开阔的视野和思维,启发了我的科研思路,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您的远见卓识和循循善诱的教导,更是教会我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衷心感谢您对我的学习生活给予的无私关怀和帮助。尽管您工作繁忙,但您总是在我感到迷茫困惑的时候给予安慰和鼓励,感谢您教会我如何“成才先成人”。

(作者: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 宋菁  研究生院供稿)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