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霍勇:“医生集团”或成医疗改革新看点

  围绕建立健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医生制度改革日益受到市场的关注。今年“两会”期间,“医生集团”成为不少医药行业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霍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围绕医生资源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在国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体系以及鼓励医生多点执业驱动下,医生集团作为社会化第三方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平台,有望在今年获得突破发展。”

  “医生集团”又称“医生执业团体”或者“医生执业组织”,是由多个医生团队组成的联盟或者组织机构。

  在霍勇看来,由于同时存在着结构失衡和活力不足两大痼疾,我国医疗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成为医改推进中的突出难点。因此,解决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尤其要充分盘活优质医疗人才资源,充分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就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此,霍勇等一批医药行业专家学者认为,通过引入具有行业专业背景的社会化第三方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平台,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市场化规律运作,将有效激活现有医师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

  霍勇告诉记者,在医疗人力资源的配置中,政府也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建立医生集团等形式的第三方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平台,自主决定医生签约、医院合作、服务外包等运营措施、独立承担相应的责任及市场风险。政府只需要在政策层面明确此类平台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并依法监管即可。这样一来,既能为“去编制化”之后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又提供了“多点执业”政策落地的有利抓手。

  在这一新模式下,第三方人力资源平台将按照市场的自然规律,将医疗资源及医疗人才从饱和、过剩的大城市、大医院,配置到资源贫乏、人力不足的偏远地区、基层医院,让医疗资源下沉变得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医生签订包括全职、兼职、咨询等灵活多样的劳动用工关系,从而有效调动现有人力资源存量、提高医生待遇。

  霍勇进一步表示,当前类似“医生集团”这样的第三方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平台,只能通过工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但无法从卫生主管部门获得诊疗资质,因此其从业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公众中的可信度也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应对其授予诊疗资质并允许开展相应诊疗业务,按有关规定加以监管即可。

  事实上,如能赋予“医生集团”等第三方平台诊疗资质,对于推动全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也是大有裨益的。霍勇指出,在目前的属地管理体制下,各地的医疗监管体系是割裂而非统一的,公立医院也主要基于一城一地,但“医生集团”等第三方配置平台的服务范围是面向全国、尤其是面向基层的(市场规律使然,医疗资源由富余地区涌入缺乏地区),因此对其诊疗行为进行监管的同时,也是对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监管体制的探索。

  据悉,霍勇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关于“激发医师人才队伍活力创新医疗人力配置机制”的提案。

  (统战部摘自中国证券网)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