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劳动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国务院发布会上倾情讲述抗“疫”故事

        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为战“疫”和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艰苦努力、作出重要贡献的广大劳动者的节日。在这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场于2020511500正式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应邀讲述武汉前线救治经历和感人抗“疫”故事。发布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主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姜保国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总支书记王天兵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专家组成员、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曹照龙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副队长、专家组成员、护理部王泠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代表、创伤救治中心刘中砥主治医师参加发布会。

团队救治成功率96%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姜保国院长在总体介绍医疗构成、重症救治情况时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中,集中了呼吸重症、外科重症、急诊重症,甚至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的骨干力量,这样一个多学科团队,形成了对生命救治的有力保证。我们成功救治了大量的病人,团队救治成功率达到了96%。”

他指出,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1月26日、2月1日、2月7日派出3批医疗队共计134人,全员整建制独立管理重症病区。在医疗队人员选拔与构成上,医院对于前线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做了综合分析与预判,对队员从政治素养、专业范围、工作技能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考量,形成以重症急救为主、经验丰富、专业互补的复合型多学科救治团队,同时也包括了感染管理、麻醉等领域专家。面对大量重症患者,医疗队首先进行评估分类,按照“一人一案”制定医疗救治方案,针对单纯新冠肺炎患者、合并基础病的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策略,提高救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总体治愈率达到96%。在救治过程中,床旁B超检查对病情的评估和预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医疗队始终团结凝聚在一起开展联合诊治和疑难病例,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发挥了专业优势。

一切为了第一时间开展工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总支书记王天兵副院长在介绍医疗队物资保障工作时说道,“虽然有物资的缺乏,但是我们核心的物资一直没有中断。这得益于我们医院大后方的支持,得益于当地同济医院的努力协调,更得益于全国各方的爱心支援!”

他表示,在疫情爆发的初期,物资的缺乏是全国性的,医院在自身物资也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证医疗队物资,除了每个队员的标配物资之外,还包括常用的口罩、帽子、防护服、隔离衣等耗材,以及移动式的超声仪、监护仪、血氧仪、ECMO设备和耗材等,为的是队员到了武汉以后第一时间能够投入救治工作。即便这样,到了武汉以后,还是遇到了部分物资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医疗防护物资和医疗救治的设备。我们一方面通过同济医院向政府申领,一方面从人民医院紧急调拨,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组织团体等的捐赠,通过各种渠道转送到医疗队,在早期解决了物资缺乏的问题。谈及队员们的返京隔离休养,王天兵表示,医疗队从武汉离开,到在北京机场飞机降落,都受到了很高的礼遇。从武汉离开时,有警车开道,还有志愿者自发的驾车护送;飞机在北京降落的时候,过三重水门,这是民航界最高礼遇。队员们都发自内心的震撼和感动,这样的礼遇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但更多的是为能在这次抗疫中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做出一点贡献,感到骄傲和自豪。

团结协作才能圆满完成任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专家组成员、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曹照龙主任医师在谈及与武汉当地医院联合救治的情况时说,“疫情防控是一场阻击战,也是一场总体战,6万名武汉医护人和来自全国的4.2万名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团结协作才能圆满完成任务。”

他指出,从第一批医疗队1月26日抵达武汉,到2月7日三批医疗队会师,独立接管一个重症患者治疗单元,都是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通力合作进行,武汉各级政府、同济医院都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新冠肺炎患者除呼吸系统受累以外,还常常出现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多系统受累;很多患者同时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甚至还有扩张性心肌病、起搏器植入、血小板降低、肝移植术后等复杂情况。医疗队与同济医院充分沟通,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提高综合救治能力。作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唯一接管新冠肺炎合并透析患者的病区,我们和同济医院共同打造了一支“透析护肾小分队”,先后收治了10多名慢性肾衰竭需要透析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人民医院肾内科左力主任等各科专家,协同同济医院专家组成MDT专家团队,讨论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合力作好肾衰患者床旁透析治疗。

谈及17年前那场抗击非典的战斗,曹照龙主任医师表示,200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英勇奋战,为北京市取得抗击非典斗争阶段性胜利争取了时间。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形成的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和作风,也始终在激励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医疗队中,共有25位医护人员参加过2003年的SARS救治,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不仅成为重要的骨干力量,同时也将这种精神不断传承。抗击疫情过程中国家和医院都积累了很多经验,从传染病防控体系、呼吸道传染病筛查确诊转诊流程、学科人才建设等,都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隔着防护服也能感觉到我们的温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副队长、护理部主任王泠说,“有人说疫情让人与人隔开很远,但在病房里感受到的却是让心与心贴得更近了。隔着防护服和多层手套也能让病人感受到真挚的情谊,透过护目镜也能看到鼓励他们战胜疾病的目光,让病人感受到我们是有温度的护士。”

她表示,医疗队到达武汉后,由于环境不熟悉、初次面对传染病、离别家人,刚开始的1-2周的时候很多人的心理压力确实很大。医疗队每天讨论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和工作流程,同时也安排好班后生活,比如改善饮食、集体过生日、请家人和科室录制祝福视频等,同时医院大后方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解除队员后顾之忧提供心理支持、营养支持,大家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很快我们就进入了适应期。在医疗队中,有人推迟了婚期,有人孩子出生刚刚8天,有人父母生病住院,我们也身为儿女、妻子/丈夫、父亲/母亲,大家都默默藏起“小家”的困难,义无反顾地奔赴一线。作为国家医疗队,我们重症病区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而且老年人居多,大多伴有基础疾病,护士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多层手套,护理工作难度极大,对护士的专业技能要求也非常高。我们既要护理好气管插管、ECMO、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又要预防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这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我们始终秉持着人民医院的护理理念:始于主动,基于专业,终于满意——做有温度的护士,用“四心”即爱心、耐心、精心、责任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最常做的动作:竖起大拇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代表、创伤救治中心主治医师刘中砥说, “今天是离开武汉的第25天,回想起在武汉战斗的那些日夜,仍然心潮澎湃,我们许多年轻人都在这次抗疫战斗中经受了磨炼,收获了成长。”

他介绍道,队员们接诊的很多重症患者是武汉当地的老年人,武汉方言不太好懂,存在一定的沟通、交流障碍。医护人员就利用休息时间学讲武汉话,队员中9名湖北籍护士,分在不同组,保证每个班次都遇到特殊病人都能沟通。除了语言沟通,我们经常会加上手势和眼神,告诉他们“你可以的,加油!”遇到过患者情绪低落不愿意配合的情况,医护人员通过宣教使患者对疾病有所了解,鼓励他们增强信心;通过心理疏导为患者重建心理防线;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修复内心创伤;还会帮助患者联系到家人,让他们通过视频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彼此,增加同病魔抗争的勇气。后来,这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病情逐步好转顺利康复出院。此次援鄂之行是我第一次去到武汉这个城市,七十多天的日夜陪伴,让我们对这个城市、这里的人民产生了很深的情感,这些人们承受了太多的不幸,同时他们的坚强更让人钦佩、让人心疼。在武汉经历一切将会在今后不断的激励青年医务工作者,为更多的患者送去帮助、安慰和健康!

一例例感人的故事,一次次哽咽的叙述,一帧帧珍贵的回忆,将全场人员共同带回到数月前刻骨铭心的日日夜夜。长江浩荡,黄鹤楼矗立,见证这座英雄城市的保卫战,记录下英雄人民的大爱壮举。

对于在这里奋战两个多月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每一位队员来说,武汉,就是第二个家乡。在这里,我们与6万名武汉医务工作者和4.2万名全国医疗队员并肩作战,迸发出坚忍不拔、攻坚克难中国力量!

(人民医院宣传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