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好党员张强:桃李悄然遍天下,我以此生献科研

身边的好党员张强:桃李悄然遍天下,我以此生献科研

 

  初见张强老师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头银发,笔挺的西装,周身散发出一股儒雅的气息。及至报告时,张老师深入浅出,抑扬顿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即使略显枯燥的公式瞬间也变得生动有趣,令在座学者无不感叹张强老师超强的授课技能和渊博的专业知识,从中受益匪浅。那时那刻,内心里就萌发了成为张老师学生的愿望。

  缘分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当你以为与那人擦肩而过的时候,却发现有一种“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于是,一不小心,我成为了张老师的一名博士后。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一个人可以在社会中扮演多个角色,但做好本职工作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张老师在这方面无疑做得很出色。

  1958年,张强老师出生在四川泸州市,四川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1975年他高中毕业后便插队四川纳溪县,恢复高考的1977年他考进了原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攻读药学专业,从此张强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从一名普通的插队知青步入了药学专家的人生轨道。

  1995年,张强老师博士毕业后,回到原北京医科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他兢兢业业地耕耘在药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已有15年光景;凭着扎实的科研实力和非凡的爱岗敬业态度,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破格)、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历任药剂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药剂学系副主任、主任、药学院副院长等,现任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除了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外,张强老师还担任诸多社会和学术职务: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控释协会中国分会主席,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药剂学分卷》主编,《中国药学杂志(英文版)》执行主编,《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和《Asian J Pharmacodynamics and Pharmacokinetics》的副主编,《J Control Release》、《J Encapsulation》、《Drug Delivery & Translational Res》《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国际药学研究杂志》、《中国天然药物》等国内外学术杂志的编委,国家药品与食品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北京市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核心专家等。这些职务一方面体现了他在医药方面的科研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在此样多的社会工作、管理工作的情况下,他却能很好地完成科研和教学工作,而且成绩斐然。

  在基础研究方面,他是国内最早开展新型蛋白多肽药物给药系统、新型纳米口服给药系统和新型抗肿瘤载体靶向给药的科学家之一,近年来更是在国内率先从事分子药剂学的系统研究;近几年,张强老师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新制剂与新释药技术平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他先后在SCI收录的J Controlled Release,Molecular Pharmaceutics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被同行引用800多次;其中作为责任作者在药剂学领域顶级杂志J Controlled Release上已发表学术论文10篇(长期保持国内最高记录),并被聘为该杂志首位/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编委;主编或参编专著与教材10多部。他先后获得吴阶平·保罗杨森奖(药剂专业)一等奖、中国药学发展奖药剂学科奖、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奖等殊荣;而且作为第一完成人,他还获得了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在创新制剂的开发方面,张强老师负责完成创新制剂研究30余项,申请和获得授权的国内外发明专利20多项,不仅曾成功开发上市多个新释药系统,而且近年来,他和他在的团队,已先后获得1个SFDA生产批件,3个临床批件,2个受理号等,其中多数是国际首创的新制剂和新释药系统。

  如此辉煌的成绩已让张老师成为无数药剂学人心中的偶像,业内学者亲切的称其为药剂学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光环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无数的艰辛,可以想象,张老师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拼搏和努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日常教学中,张强老师对学生总是因材施教、全方位给予指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听过张强老师分子药剂学课程的同学或老师,无不感叹张强老师超强的授课技能和渊博的专业知识,从中受益匪浅。分子药剂学是从分子水平上构建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DDS),从分子和机理层面研究DDS的体内、体外的行为、过程、规律和作用机理等。张强老师不首先在国内开展分子药剂学研究,而且首次在国内推行了这门药剂学前沿性课程,受到了教研室其他老师和外校同行的一致推崇。每一学期的课程,张强老师都会在授课前亲自查阅大量的最新文献,精心制作PPT,每次的PPT信息量大的惊人,内容覆盖面也很广。然而,张强老师会在短短的二个小时内将所有的内容和信息,以一种非常清晰且简单明了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们丝毫没觉得乏味和疲倦;下课后,同学才突然感叹到,“如此短的时间,我们居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如此大量的信息”。

  张强老师兢兢业业的学人本色和诲人不倦的学者风范,时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刚进入实验室进行文献调研、选题时,小到数据库的选择、文献的查阅方式乃至关键词的搜索等多个方面,张老师都亲手做了点拨,再到后来对某些具体文献进行深入探讨,张老师又不辞辛苦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通过邮件及各种方式,传之以道并详尽答疑解惑,为学生的课题选择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劳动,可以说对于学生课题的每一细节,张老师都凝聚了心血。

  张老师对于教学方法和研究生的培养的创新也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每次从国外回来的时候,除了为学生们带来美味的特色点心之外,他还尝试着融合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最大化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研究生的能力。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外语口语,他尝试让学生组会汇报时全英文交流。组会的方式也是不断有所创新,尽量让学生得到最有力的指导。

  张强老师主讲了很多课程,其中包括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药学文献、高级药物动力学(硕士生)、药剂学进展(博士生)和分子药剂学(博士生)等,直接授课的本科学生和研究生超过2500人次;培养博士研究生30多人,培养硕士研究生30多人,博士后研究人员5人;有的学生毕业后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领导或学术带头人,包括学院副院长2人,大学科研处副处长1人,药物研究室主任1人,企业董事长2人。主编6年制教材等4部药剂学教科书,参编3部药剂学相关教材;另外,曾主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药剂学》课程,相关课件全国发行和应用,为全国药剂学教育发挥着光和热。

  严于律已 宽以待人

  张强老师是一个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在很多细节上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谨务实,一丝不苟。

  每次组报,会和每个学生讨论课题的每一个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课题进展不顺时,张强老师首先会鼓励学生,给予关怀和自信,然后会指出关键问题所在,并重在启发,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自主意识。

  每逢学生毕业期间,也是老师最忙的时候,张老师会仔细审阅每个毕业生的论文,不仅仅是整体框架的调整,用语的修饰、单词时态的校正、参考文献格式的修改、表格大小的调整,甚至某些毫不起眼的角落多出的空格老师都未忽视。这一切都无不显示了张老师授以方法、一丝不苟的为师之道,张强老师引领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们走进神圣的学术殿堂。

  作为国内药剂学界的泰山北斗,张老师对于时间非常珍惜。高校特有的双假在他身上变成了一种奢望。即使周末,一有时间,他也常常到办公室工作。每次出差回来,他首先不是回家,而是直接赶到学校。业精于勤荒于嬉,张老师深深的懂得这个道理。虽然成名已久,但他对自己总是严格要求,一丝一毫也不放松。

  虽然张强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但他对同事和学生却很宽厚。谦和、低调、和蔼可亲、儒雅、平易近人、良师益友、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人格魅力……这是众多学生在想到张强老师时脱口而出的词。每一个进入张老师课题大家庭的同学都能感受到一种无微不至的亲人的关怀和无形的朋友间的温暖。

  “小郭”、“小张”、“小杨”,这是张强老师对学生的一般称呼,让人如此亲切;有时候,也会客气地称呼学生“曲博士”“向博士”,组会上,一句“贾博士(假博士)”惹得众人大笑,张强老师也会“不好意思”地笑了。进实验室时礼貌地敲门;学生帮忙收个快递后,总会很客气地说声“谢谢;“小代,您好!”这是张强老师给学生发邮件的用语;实验室师生聚会卡拉OK时,学生们会以热情的掌声有请“歌王”张强老师,一首“神奇的九寨”博得全场掌声,一首“菊花台”招来所有同学的喝彩,唱罢后,谦称“唱得不好,请大家见谅”;一次毕业生谢师宴上,当吕万良教授问到,“这么多好学生一批批的走了,挺舍不得的吧?”。“是啊,挺舍不得的,不过更为他们感到高兴”张强老师如是回答。在和同学们相处过程中,张强老师如此真实自然,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位学子。

  守诚爱家 追求卓越

  张老师和其夫人的佳话一直为实验室的同学所津津乐道。一直以来,张老师和其夫人都相濡以沫、恩爱有加,而且事业上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每逢各种节日,张老师总是营造出点点的浪漫,为家庭弥造出一丝丝的温馨。

  古语有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是形象的、生动的,是有血有肉完整的人,而不是冰冷的样板。作为一名大家心目中的党员楷模,张老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光辉形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张老师的身上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张强老师申请的重大项目较多,相对经费多一些,但他不是只顾自己课题组的发展,总是组织全系尽量多的老师参与,团结全系老师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也扶持新人,重视对本学科年青老师的培养,药剂学系不到20人,其中有6人曾是张老师直接的学生,特别是对在职青年老师,张强老师或提供经费,或直接指导,让系里的年青老师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学位;现在已部分扩大到其它系的年青老师。

  张强老师曾经做过12年的药学院副院长,也是973国家重大项目“纳米技术改善难溶性药物功效的应用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科研管理,他总是能够游刃有余。以全新全意为大家服务为宗旨,用理性解决问题,坚持党性原则,公道正派,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高标准、严要求,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

  以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张强老师牵头,联合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单位,以“纳米技术改善难溶性药物功效的应用基础研究”为题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于2007年8月获准立项,目前顺利通过科技部的中期评估,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由于涉及单位较多,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张老师总是淡然处之,身体力行,带动整个项目组去克服这些困难。“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汗水不会白费,努力必有收获。迄今为止,该项目已经发表SCI论文130多篇,申请专利几十项,培养的研究生有100多人。所采用的纳米技术可以有效改善难溶药物口服吸收及相关功效,大大提升我国在纳米生物技术方面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由张强教授牵头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北京大学“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批准经费共1200万。该专项拟构建20种以上的新型释药系统,完成7个以上品种的临床前研究,为外单位研制的10种以上药物提供新制剂和新剂型的技术服务,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释药技术,建立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审评的新药标准提高,因此,该项目的难度很大。但张老师却能够以身作则,以点带面,严谨求实,带领药剂系的老师踏踏实实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在保证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保质超量的完成计划指标。

  党员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意味着你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意味着你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意味着你追求进步追求卓越。但成为一名党员易,成为一名好党员则很难,因为这需要以比别人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几十年如一日,做一名好党员则更难。幸运的是,张强老师,这位大家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好党员!

  正所谓

  桃李悄然遍天下,我以此生献科研,

  为人师表何所幸,无限艰辛混不悔。

(药学院药剂学系党支部 曲伟代文兵/文)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