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科学基金提升北医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报》:科学基金提升北医创新能力

科学基金长期、稳定的支持促进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简称北医)基础研究能力、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了该校学科和团队建设,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为继续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助项目和经费逐年增加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经过百年的发展建设,北医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学科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六大门类的综合医学院校,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方伟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2003年以来,北医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项目和经费逐年增加。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各类项目达1748项,其中创新研究群体4个、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人、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52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1项,累计获得项目经费72951万元。该校获得科学基金经费也逐年增加,从2003年108项、314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274项、13179万元,分别增加了153%、319%。
 
2003年以来,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了1015位项目负责人,其中获得3次及以上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有195人。13位国家“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都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类型项目的支持,其中10位是重点项目负责人,6位是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为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
 
方伟岗说,科学基金项目类型多样,从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到环境建设项目,每个科研人员都能找到合适的项目类型申报。科学基金一直致力于改革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资助机制,打造严谨诚信的科研学术道德环境,深受北医广大科研人员的青睐,近年来,北医获得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率一直高于基金委医学科学部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
 
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科学基金长期、稳定的支持促进了北医基础研究能力、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方伟岗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尚永丰和基础医学院教授顾江课题组完成的“核酸化学及以核酸为靶的药物研究”、“雌激素和三苯氧胺诱发妇科肿瘤的分子机制”、“新发传染病的分子病理学和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分别于2004年、2008年和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年来,北医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如《科学》、《自然》、《细胞》、《柳叶刀》等发表的一批高水平论文均获得过科学基金长期稳定支持。
 
基础医学院教授王宪领衔的“代谢综合征及其血管病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是由8名从事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课题组成员,长期共同培养研究生、共同申请基金、合作研究项目、共享技术平台而自然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研究方向的科研群体,目标是阐明代谢综合征及其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该团队2006年以来获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7项、杰出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29项;有两位教授被科技部聘为“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2项。
 
在临床研究领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乔杰2003年以来共获得5项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科学基金的稳定支持下,乔杰带领的研究团队从正常生殖生理研究入手,深入了解生殖障碍的机制,不断优化辅助生殖实验室技术及产前诊断技术。乔杰研究团队2006年以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的课题46项,其中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973”课题研究5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一、第二完成单位各一项),2010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方伟岗表示,随着申请竞争的日益激烈,北医在科学基金的管理工作中,特别注重数量、质量齐抓共管,在广泛动员科研人员申请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严把申请书质量关,确保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不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来源:《中国科学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