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专题:在北大医学,遇见总书记心中的好老师

  摘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看北大医学人如何用行动诠释总书记心中的好老师。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这四个标准来界定他心目中的好老师。

  北大医学师承百年、群星璀璨,一代代北医教师以他们不懈的追求、高尚的师德、精湛的医术和仁爱的人文情怀彰显着北大医学的责任与使命,也印证着总书记心中的好老师标准。

  在北大医学生的心目中,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在此特摘取部分获奖教师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以期在管窥蠡测中一探北大医学教师的风采和荣光,勉励所有教师在榜样力量的激励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一生来诠释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总书记这么说: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解读: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实现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北大医学人这么做:

  张礼和(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2013年荣获北大教师最高荣誉“蔡元培奖”、2013年荣获北大教师最高荣誉“蔡元培奖”)

  学生叶新山教授讲述:张老师爱才、惜才、提携后学,培养人才很有前瞻性。我刚回国的时候,确实有很多阻力和困难,但张老师帮我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尽可能为年轻人创造好的环境。当年,国内化学生物学还未起步,他就派周德敏出国学习这一交叉学科,前瞻性地预知了学科的发展方向。他鼓励我回国继续开展糖化学研究,虽然在国内外这一领域还做的不太多,但张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将来可能出现新的生长点的学科,糖化学代表了未来生命科学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他对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布局,都是非常高瞻远瞩的。  

  尚少梅(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授,2013年荣获北京大学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最高奖“李大钊奖”)

  学生陈燕婧讲述:与尚老师初次相识,是在党员发展大会上。她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这批即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说:“入党是一辈子的事情,端正入党动机也是每一个党员一辈子都要修炼的课程。入党并不是为你们的头顶增添一枚光环,而是要求你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更加脚踏实地、谦虚严谨、追求进步,在同学中起好带头作用。”

  可我们又怎样才能更好地践行这份责任,接下前辈手中的大旗呢?尚老师知晓我们的困惑,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我们一起探讨,我们总能感受到她独到的见解和作为一名老党员的深刻认识,她让我们明白双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走好眼前的路才是现下的根本,不仅如此,还要一脚迈得正直,一脚迈得刚强。

 

  吴玉杰(北京大学公共教学部教师,2013年荣获北京大学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最高奖“李大钊奖”)

  吴玉杰十分关心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指导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并在活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她的指导下,研究生党支部和本科2007级团支部分别获得“爱、责任、成长”主题党团日活动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活动中,她虽然已年近60,但还是和学生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一起登上天安门,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庄严和神圣,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总书记这么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解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 

  北大医学人这么做:

  韩济生(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2006年荣获北大教师最高荣誉“蔡元培奖”)

  韩济生不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论文投向国外杂志,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医学。他常说,搞科学最忌讳模棱两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切忌或尽量减少在谈话及写作中使用"似乎" "好像""可能"等不确切的字眼,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坦诚,谈话、写作要务求确切。他反复告诫学生:我们做实验一定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实验一时做不出理想结果,可以慢慢找原因,但绝不能为赶文章,搞假结果,我们的实验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正是由于此,神经科学研究所几十年来从未有过后面实验否定前面实验结果。 

  毛节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2006年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0年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

  学生韩江莉讲述:毛老师一直坚持着周末到办公室工作的习惯,即使现今他腰疾缠身也是如此。他或者到病房巡查疑难重症病例,或者在办公室里阅读文献、写作,只要急诊或病房出现紧急情况,包括其他科室有急危重症需要他帮助、支持的时候,他都能快速了解情况并迅速组织有效的抢救。即使是在深夜,只要科室紧急电话打到毛老师家里,他也一定会在第一时间赶到。这么多年来,经过毛老师亲自抢救过的危重病患已不计其数。他从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一切均是以病人利益为重,默默地给年轻医护人员树立了一个榜样,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每一分成就和荣誉里承载着的辛勤付出。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总书记这么说: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解读: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北大医学人这么做:

  祝学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2003年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18年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

  从1962 年开始带教学起,祝学光就打心眼里喜欢教学工作,她说:“要把事情给学生讲清楚,首先自己必须学精通。所以,教学工作可以给你个系统学习的机会,教学相长一点不假。"历年来,她所承担的《系统外科》和《总论外科》教学一直很受同学欢迎。就连1966年,北京市卫生局发布了举办"半农半医培训班"的文件后,正在北京郊区医疗队服务的祝学光被调到沙河,负责招收、培训当地的"半农半医"学生。她满腔热情投入其中,甚至把研究病生理的先生也动员起来,周末来给学生们上课。

  朱学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2007年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

  1982年,朱学骏怀揣将国际上最新理念带给国内同道,并培养一批新型人才的理想回国。正巧在1983年,卫生部指定北大医院举办皮肤科医生师资培训班,朱学骏主动请缨,挑起了培训班的大梁。他以身作则,每天吃住在医院,早上7点带领全体学员阅读国际的经典著作;看病时严格把关,门诊后结合病例及时总结;晚饭后辅导自习,直至晚上10点-11点才下课。那时只有周日休息,每周日下午他都会带领学员们看病理片。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学员们称培训班为"皮肤科界的黄埔军校",并引以为豪。严格的训练培养出了一批中青年医生,目前,这批学员大都已成为各地的学术骨干,挑起了我国皮肤科界的大梁。

  张震康(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1994年荣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

  学生奕为民教授讲述:我在口腔颁面外科进修了两年半,张大夫对学生非常亲切,而且是一个很严谨的学者。他专门为我们两人(另一为萧万铃大夫)讲了几次课,非常认真,他画了很多关节图,从解剖到诊断、治疗,条理非常清楚,为我们学习关节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张大夫帮助我们开展了关节强直和腭裂的手术,印象最深的是帮助我们做腭裂的咽后壁瓣修复术。术前,他先通过画图为我们详细讲解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包括如何减少出血、缝合技巧等。手术很顺利,每一步都非常清楚,而且出血很少,他的手术技巧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又帮我们做了几次,我们就完全掌握了。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总书记这么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解读: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和关怀。

  北大医学人这么做:

  柯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2018年荣获北京市师德榜样先锋)

  柯杨不仅关心学生的学术发展,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她是真正的良师,也是真诚的益友。

  柯杨真正理解学生,她总是愿意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不给学生太多压力;她也往往能洞察到学生对于人生未来的迷惘,然后向学生表达她自己的深刻思考并给予真诚的安慰,不断鼓励学生面对纷繁的社会,“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放下功利心,既要努力奋进又要摒弃浮躁”,她期待学生主动担当并具有坚守社会的良心。每次与柯杨的交流都会让学生们觉得轻松自在,同时又倍受鼓舞。

  郝卫东(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2014年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学生周学贤讲述:郝老师会抽出宝贵的时间同学生进行交流,非常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多于鞭策。他的言辞举动时时处处让人觉得格外亲切、诚恳。郝老师会主动关心我们的生活情况,并用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解和困难,对我们进行开导,往往在关键时刻,导师一句话,就会使我们豁然开朗。我们很幸运在人生的某些重大关口,有老师的指点,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郝老师为人乐观,豁达,谦虚,谨慎。他经常教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并鼓励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大脑,提高各方面能力,要用坚实的脚步、用奋进的姿势、用洒脱的坚持不留给未来一丝遗憾。 

  黄悦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2017年荣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学生刘云涛讲述:在生活上黄老师对于我们的照顾也无微不至,为了减轻我们的经济负担,黄老师每个月都会额外给我们发放研究生补助和参加项目的劳务费。曾经有一个学姐因为家庭贫困而不得不贷款读书,黄老师就用自己的钱为学姐垫付贷款帮助她完成学业。

  对于我们的感情生活黄老师也十分关心,组里面还没有朋友的同学,黄老师都会积极张罗,为我们创造机会。对于生活上的问题,黄老师也会从过来人的角度为我们答疑解惑,名其曰“生活导师”也一点不为过。

  黄老师经常出差,每一次出差之后,黄老师都会为我们带回来一些小礼物。每次在黄老师分发礼物的时候我的内心都会分外感动,虽然礼物并不是那么贵重,可是在我们看来这些全都是黄老师对我们的关爱啊!

   (来源:《北医》报第839期)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