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言厚道】走近大师世界,感受家国情怀——访基础医学院药理学家林志彬教授

  【编者按】近期,医学部“爱·责任·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研究生专场特别推出【博言厚道】系列。该活动组织研究生同学对医学名家进行专访,北医新闻网将以专题的形式陆续刊登,引导广大研究生思考学术理想,探讨科学人文,寻找与读写医学人的厚道精神,助力研究生成长。这期活动,同学们专访了基础医学院药理学家林志彬教授。

      前言

  在一个宁静的早晨,小编来到生理楼,发现林教授早就在办公室等着我们了。眼前的林教授满头白发,眼里充满着智慧的光芒和长者的关爱。小编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开始了这次两个小时的访谈。也许林教授看出了我们两个初次承担采访任务的紧张,便主动说自己先做个自我介绍,因为网络上的简介很多都是不准确的。临别时,他赠给我们由他自己主编的图书《嘉言懿行——老一辈药理学家讲述自己的故事》,鼓励我们向老一辈的科学家学习,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林教授所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嵌入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他们对于科研单纯又炽热的情感,心无旁骛的坚持与执着,需要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学子们领悟与继承,在当今充满诱惑、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信念。现将访谈稿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以下内容以林老师为第一人称整理——

 

【博言厚道】走近大师世界,感受家国情怀——访基础医学院药理学家林志彬教授

  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现在的时代与我们年轻的时候完全不同了,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条件好了,整个社会氛围却变得有些浮躁了,我们失去了原来社会的那种无私精神。我记得当我20多岁的时候,不论黑天白夜都是在忙教学、科研,即使是在家里,也是看文献或者写文章。那个时代,外面的世界也很简单,没有那么多诱惑,不复杂。每个年轻人都很努力,也很单纯。当然,现在的社会机遇很多,对每个人来说,选择的机会更是多种多样,年轻人应该把握住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机遇。除了做科研,其他一些事情我认为也应该积极参与,但应分清主次。我们那时候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大概在我30岁的时候,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事情发生在西北核试验前后,卫生部要派遣医疗队到当地进行实验前的预防保护。我随医疗队到达甘肃祁连山区后,看到当地农民的生活,感到非常震惊。他们的生活异常贫困,生产工具十分落后,基本还是唐宋时期的那种由骆驼拉着的木头车,连最简单的机械都没有。农民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天去放羊,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里,上身就只穿着件破棉袄,还露着棉花,下身穿着条破单裤,冻得腿上青一块紫一块的。那时候我们北医的老师虽然条件也不是很好,比现在的生活条件差远了,但最起码基本的温饱是没有问题的。贫困山区的农民生活与我们比,简直是天渊之别。那时候经常组织医疗队下乡,接触到了贫苦的农民生活,它激励我要努力工作,为我国的老百姓做点事情。要知道,即使生活那么苦,那时候中国的一个农民还是要养活几个城里人啊,我不能忘记他们。因此,我建议现在的研究生多参加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社会实践,这对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是有好处的。外国人老是说中国人富了,其实我们差得还很远,很多偏远地区仍然很穷。人活一辈子,有那么多人为了你能够活下去而在努力工作,我们自己也要为他们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我能够做的也只是搞好教学和科研。如果我是现在的你们,既然选择了医生或者科学家这个职业,选择了就要坚持努力做下去。如果能够让我回到20多岁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做教学、科研,选择做药理研究,依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二、一见灵芝而钟情,四十五载韶华付与她

  年轻人会遇到很多影响一生的抉择,每一次抉择也是一次机遇。能不能把握机遇,以及把握住机遇后如何执着追求,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做科研首先面对的是应该如何选题的问题。我们那代人,当初做科研不是自己选题,很多科研都是为了完成国家任务,就像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教授也是这样。这样讲,如果按照现在的科研模式,要根据自然科学基金标书来选题,也许我也不一定能选择灵芝来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我国约有五六千万人口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此病症拖久了会导致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严重呼吸道疾病,可西药却只能控制症状,无法有效根治。为了解决全民的健康问题,我国卫生部门进行全系统总动员,开始积极寻找这方面的有效药物,灵芝就在这个时候被提了出来,因为民间证实灵芝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果,卫生部门就下达了科研任务。这样,我们在北医逐渐建立起来了研究灵芝的科研团队,对灵芝开展了系统研究。截止到我退休前,我带了近40个研究生,其中10多个在我指导下做灵芝课题。基础研究要为临床服务,探讨灵芝的疗效机制。我们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肿瘤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难度还是挺大的,因为每个系统差异很大,没有统一的研究模式。由于偶然的机会,我很幸运地参加了西医脱产学中医班。我研究灵芝的最终目的,就是去验证《神农本草经》中关于灵芝的论述,用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去破解那些理论,例如灵芝的“扶正固本”作用,“异病同治”治疗原则等。我退休后,没有像普通老年人那样去唱歌啊,跳舞啊,画画啊,依然在关注关于灵芝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灵芝的科研进展,向人们普及灵芝及药用菌的知识。从1971年开始到今年,我从事灵芝的研究已经有45年了。

  

  三、迷惘时,不要忘记导师这座灯塔

  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以便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读研期间,研究生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我有一个研究生,做药用真菌类研究。按照文献里的方法做,几乎所有结果均为阴性。这样,我们就得修改实验设计方案,发现这类药物没有像厂家宣传得那么好。像遇到这样的困难,研究生就应该学会找导师寻求帮助。每个研究生的培养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研究生从入学选课、课题设计到做实验等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每一位导师都应该因材施教地与学生沟通课题。在学生论文完成后,我会逐字逐句地修改他们的毕业论文。在担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期间,白天行政工作后,晚上或者周末也要抽空与研究生进行论文课题的讨论。那时候我经常听他们向我抱怨,说我们课题组的科研工作难度大,因为所有的研究生的课题都是新的,要从头查阅文献,建立方法,师兄师姐都没做过。我作为导师就要跟他们一起克服这些困难。

  四、科研不是空中楼阁,成果转化利在千秋

  由于灵芝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应用也很广泛,所以有很多企业研发灵芝并关注灵芝的研究,我们关于灵芝的课题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资助。如90年代,泰国德恒裕公司即主动提出要赞助我们的灵芝研究。该公司泰籍华人老板看到我们对灵芝的研究开展得很好,愿无条件支持我们的研究。搞科研不是建空中楼阁,要落地。转化科研成果对国计民生有益。值得高兴的是,许多灵芝生产企业,是在我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我很自豪的是,我们的灵芝研究成果能够助力中国灵芝企业的发展。

  五、虚怀若谷,坚辞不受“灵芝研究之父”等称谓

  由于我们实验室灵芝研究做得比较早且好,有些学术会议和场合称我为“灵芝研究之父”。对于这样的称呼,我是强烈反对的,每次听到后我都会纠正。世界上能够称得上“研究之父”的人非常少,科研工作者不能因为在某领域的研究做得好和久就称自己为“某某科研之父”或“大师”,这也是学术界浮躁心态的表现,我是不赞成的。

  六、寄语

  “把握机遇,执着追求。”

  “三年时间,要把一个问题研究透彻,不要贪大。研究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限的问题说清楚。药理学上最经典的研究工作还是紧密围绕在受体的激动与拮抗作用的理论基础上的。”

  “要具有认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精神。”

  “不要盲目攀比,要对得起小学、中学和大学培养你们的老师,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自己。”

 

     简介:

  历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教授,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兼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药理学系主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卫生部药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药物药理学科评审组成员,俄罗斯彼尔姆药学院名誉教授,香港大学医学院访问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药理学联合会执委和提名委员会委员会委员,亚太药理学家联盟执委,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国家药品审评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

  作为我国灵芝研究领域最具分量且居于领导地位的学者之一,林教授的教学、研究工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1993)和三等奖(1995),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卫生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光华科技奖三等奖(1995),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奖二等奖(2003)等。林教授曾被授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等称号。由于他对灵芝45年坚持不懈地研究,入选了“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剂学”领域爱思唯尔科学网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研究生院)

编辑:玉洁